鄧飛 Lawrence
熱門:

教改是革命?

教改,從來是教育改革的簡稱。

 最近,有大學學者撰文,以「革命與妥協」來形容教改和通識的處境,教改忽然激化成革命。

改革與革命,就像希臘神話中克里特島上的兩道生死之門,該選哪道,這百多年來一直困擾着中國人。改革與革命,都要有理想藍圖。改革,除了要有達成理想的熱情外,尚有寬容的胸襟,去理解、體諒在改革過程中承受陣痛的經歷者。革命,卻需要有掃除一切障礙的鋼鐵意志,誠如法國大革命志士維爾涅(Vergniaud)所言: 「革命會吃掉自己的兒子。」

教改之路的確不是坦途,通識之路更是崎嶇。通識,從課程到考評、從課堂教學到專題探究,完全是有別於其他學科的全新事物。教師、學生和家長,在摸索過程中感到不適應,甚至有牢騷,都是正常不過的。在改革過程中因應前線教工人員的意見和教學實況,作適當的調整,這不是英國首相張伯倫式的妥協,而是從善如流,除非我們一意孤行、為求「成功」不惜讓教育的革命吃掉我們的下一代。

如這位大學學者所言, 「不經意效果偏離革命的目標和原則的原因,往往與革命過程當中的不斷『妥協』有關……從教改預設的目標─例如讓學生愉快、獨立、自主地學習─這『底線』中『不斷倒退』,只想盡快『交功課』。」革命中的妥協,會偏離革命的目標原則;革命中的不妥協,一樣會造成革命的剛性和結果的異化。何況,這位學者所預設的「革命」目標,本身就是值得再三深究的東西。

不少學生對通識科感到非常吃力,對專題探究尤其如此,這又符合「讓學生愉快」的底線嗎?不少學生由於基礎不穩、缺乏閱讀習慣,並不能獨立、自主地學習,這又如何是好呢?許多同學之所以不享受通識科的學習,並不是因為當局對教師等力量的妥協,從而剝奪了他們愉快學習的機會;恰恰相反,是許多同學覺得通識科天涯路遠、力有不逮,於是漸趨消極。前線老師目睹這情況,如之奈何?唯有一方面因材施教、調整難度,同時向當局反映實況。這不是無理要求,是用心良苦。

(2011年2月25日 大公報 C03)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