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泛泛而論也很難!

有同工談起,通識考試答題不用太擔心,即使同學對題目背景知識了解不深入,泛泛而論,也能過關。

當真如此?我就沒有那麼樂觀。舉例:在考評局樣本試題中,有一條延伸回應題是論及中國節日文化的。題目資料提到,現在內地越來越流行聖誕節等西方節日,中國傳統節日不受年輕人重視,因此有學者呼籲保護傳統節日。

題目問這是否與經濟改革有關,是否源自青年人不重視傳統。

表面看上去,這條題目很簡單,真的簡單得「吹水」都不難吹。問題是,如果考生對背景知識了解不深,單憑泛泛而論,那麼他作答的篇幅必然短小,內容必然單薄。最後來來去去都是說 以下「囈語」式觀點:

◆經濟改革,國民對西方的了解多了,因此仰慕西方節日。

◆對外開放,國外的事物開始湧進來。

◆年輕人覺得西方節日新潮,傳統節日老套。

10 分的一條問答題,恐怕東拉西扯也扯不出一百個字。如此泛泛,哪裡還談得上什麼多角度思考,批判思維。

不熟悉議題的背景知識,自然無法答出充實的內容;沒有充實的內容,連作答的篇幅都可能不夠長;沒有充實的內容,就談不上什麼思維技巧;所謂思維技巧,只不過是將充實的內容重新加以排列組合而已。

以上題為例,別以為節日文化就沒有多少背景知識:

第一,自1949 年開國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就頒布過《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文件。上世紀90 年代開始,至今仍在不斷修訂。官方是有具體的政策法規來規範節日假期的。從歷次修訂可見,官方從來都將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列為假日的,但官方從來不承認聖誕、復活等西方節日(五一勞動節除外),因此西方節日其實很難取代傳統節日。

這是從官方角度分析。

第二,一直以來,內地教育和宣傳都是側重無神論,而且對西方事物都是有所保留的,因此宗教色彩的聖誕節、復活節,不會大事推廣。其餘情人節之類,基本上是酒店、餐館等服務行業用作商業噱頭。因此,年輕人多數是基於好奇、貪新鮮、消費來參與其中,其實對這些節日的宗教意義、文化意義不甚了了,與香港這個西方宗教流行、西方文化通行的地方還是有所不同的。

那麼內地青年人是否重視傳統節日呢?這很難一概而論,但傳統節日和西方節日之間,未必是此消彼長的,可能兩者都重視。這是從民間角度分析。

別以為節日文化議題就一定很容易,沒有相關背景知識,一樣答不好。

 

 

(2011年2月18日 大公報 C12)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