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批評政府≠批評性思維

上期(12 月17 日第326 期)談到,通識課堂的時事分析有死板化的傾向。這種死板的分析,有兩大特點:

第一,總是先於經驗地(a priori)認定,在任何議題下,做錯的永遠是政府部門,永遠是受到批評抨擊的對象。第二,既然官方一定是錯的,那麼官方的政策、做法也就一定是錯的,因此反對官方政策的民間觀點或方案,就一定是對的(見前期提到的A 方案)。

在民主自由的社會裡,監督政府施政、保持對政府的警惕之心,這是正常的。但是,凡事總要實事求是,總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盲目地認定政府施政就一定是錯的,民間觀點就一定是可取的。不少大眾傳媒和時事評論員幾乎就抱定了這種先驗的態度,無論對任何政策作為,都採取反對批判的態度。如果通識的課堂一直被這種傳媒的先驗傾向牽着鼻子走,那麼也自然會不自覺地用這種不客觀、不就事論事的傾向,指導學生分析時事。

別以為事事批評政府,這就叫做批評性思維!

比方說,新界農地保育議題,傳媒和一些民間評論總是指責政府漠視環保,然後又是如下那種死板的分析:新界農地和自然用地保育,例如最近沸沸揚揚的大浪西灣事件。A 方案,徹底的環保取向,禁止大浪西灣作任何改變自然地貌的發展。B 方案,小心評估大浪西灣的環境價值、土地業權以及當地居民的生計等因素,再行決定如何平衡發展和保育。

A 方案是網上和傳媒比較流行的觀點,B 方案類似政府目前立場。

分析如何死板化呢?

第一,A 是一定可取的;第二,政府卻選了B;第三,所以政府對環保無知;政府漠視環保;政府官商利益輸送,所以選擇B 而不選擇A!

這完全是貌似合理的八股文式分析!

首先,民意並不是鐵板一塊。網上意見和傳媒觀點,當然是民意,但不是民意全部。當地居民的意見難道不是民意?根據《新聞透視》節目訪問,當地居民生計極為困頓,出售農地予發展商,是他們解決生計的幾乎唯一的選擇。一個議題,旁觀者的民意和切身者的民意,同是民意,卻往往南轅北轍。

其次,當地土地業權很大程度是私有,私有產權的保障是香港賴以成功的重要支柱。政府不輕易加以干預,不是反映政府漠視環保,而是恰恰反映政府尊重法治,尊重產權。最後,保育自然環境完全沒有問題,問題是,我們了解為保育環境而將要付出什麼代價?我們願意為此而付出這些代價?保育土地,必然導致土地供應受限,不利於經濟發展和紓緩樓價,傳媒觀點、網上評論,有詳細交代這些嗎?如果沒有交代,那麼任何關於保育的分析,都是片面的。

通識鼓勵獨立思考,我們能作出獨立於傳媒、網上評論的思考嗎?

通識培養高階思維,我們能自覺地避免上述片面的八股文式分析嗎?

 

 

(2011年1月7日 大公報 A32)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