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黃竹坑漢鼎書院爆發財政危機,校方承認欠債1億元,多位家長投訴未能贖回建校債券,涉款超過3千萬元。儘管教育局去年設立審核機制,堵塞漏洞,但私校因經營不善而無法還款,牽連甚廣。當局必須正視,為家長和學生提供適切援助之餘,也要全面審視私校財政安排,盡早介入,避免再有同類不愉快事件發生。
本港普遍中小學受政府資助,僅有少數私校需要向家長籌募經費,自負盈虧。據報,漢鼎每年學費介乎19.8萬至21.8萬元,校方自2020/21學年規定,除獲取獎學金或助學金之外,入學家庭必須購買「建校債券」,每份60萬元,校方會從入讀學年計算,每學年扣減4.5萬元。若然家長要贖回建校債券的剩餘款項,必須持滿1年或以上,並且由學生離校年的12月開始申請。
遺憾的是,該校自創校以來連年虧蝕,2022年更加累計虧損近兩億元,較家長之前披露的數額更多。更甚者,根據法庭紀錄,早於今年3月,已有至少三名家長入稟追債兼要求清盤,反映漢鼎已經瀕臨破產,很可能引發更大的漣漪效應。
事實上,「吃一塹,長一智」,漢鼎書院剛好在2017年開辦,當時私校審批政策仍然處於空白期。教育局隨後被申訴專員公署提醒,要依法審批學費以外的其他費用,政府即時亡羊補牢,於去年制定相關制度。如今,教育局在半年前便留意到漢鼎經營不善,要求對方暫停出售債券,意味着新制度確實有效運行。
現時,教育局正嚴肅跟進,執法部門也接到投訴,指辦學團體有欺詐和觸犯《商品說明條例》之嫌。筆者認為,政府除了確保教學情況之外,還要成立跨部門工作小組,聯同警方、海關等機構的代表,加強個案交流和分析,為受影響的家長與學生提供更快、更適切的援助。
另一方面,事件或許是冰山一角,政府長期對私校融資方式視而不見,也間接導致漢鼎債券「爆雷」影響甚廣。據知,目前有23間私校透過新機制向教育局提出申請,政府應全面審視該批學校的賬目資料,確保財政穩妥,如發現問題,應及早介入。與此同時,漢鼎被暫停出售債券後,校方被傳改以募捐方式籌集資金,這類利用灰色地帶的做法是否合理,也值得當局在日後檢討時一併研究。
筆者必須指出,若果私校選擇發行債券,不單只政府要明白該行為與商業融資無疑,需要有對應的專業監管,家長也要打醒十二分精神,意識到購買「債券」是投資行為,並非簡單地支付教育服務費用。一旦付款,家長既是消費者,亦是投資者,要對面臨什麼風險心中有數。或許,教育局可以考慮在審批發行債券時,要求私校職員向家長們派發局方製作的宣傳單張,從而更有效地提醒相關人士注意投資風險。
歸根究柢,私校的誕生源於教育產業化,家長可以透過投放更多資源,選擇有利於子女學習的學校。私校是教育面向市場的自然現象,絕非萬惡之源,社會無需以偏概全,過度抨擊私校體制。
近年,政府致力配合國家教育發展戰略,打造「留學香港」品牌,若果未來要繼續推動教育產業化,相關部門確實有責任妥善規管市場行為,做好監察,以保障家長權益和學生福址。只有在有為政府的帶領下,留學經濟才能做大、做強、做優,實現教育市場化、產業化、國際化。2024年12月27日 (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