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針對網絡影響 維護青少年精神健康

近年,精神健康逐漸受到社會重視。香港市民工作和生活壓力大,部分人徘徊在精神健康疾患的邊緣。不過,如果精神健康能夠在青少年成長階段時獲得關注,到長大之後出現精神健康危機的情況就會減少。在香港,無論是學校、社工和心理學家等前線人員,都為青少年學生的精神健康作出努力而專業的付出,同時相關的制度設計和專業操作指引也一直加以優化改善,例如因應2023年學童懷疑輕生的個案呈上升趨勢,教育局、醫衞局和社署進行跨部門合作,在全港中學推行以學校為本的三層應急機制,為有較高自殺風險的學生作出提早識別和提供專業支援。

社交媒體氾濫有損個人成長

三層應急機制分別對應三個層次的支援服務:一、學校初步識別較脆弱的學生,由校內的跨專業團隊(包括輔導主任、輔導人員、學校社工、校本教育心理學家等)展開跟進;二、如學校需要尋求額外支援,可向社署統籌的「校外支援網絡隊伍」尋求協助;三、校長可以轉介有嚴重精神健康問題的學生予醫管局精神科跟進。醫管局亦設立一條專線,為校長提供專業意見。截至本年3月,醫管局精神科透過三層應急機制,共接獲168宗校長轉介個案及75宗校長電話查詢。

前線人員和局方的努力,當然非常值得點讚,但有一點可能是社會關注度相對少的,就是網絡社交媒體的飛躍和應用的普及對於青少年精神健康,以至人格成長帶來的衝擊。到底如何識別由網絡社交媒體所引致的精神健康危機呢?如何對此作出專業的輔導和跟進措施呢?《人類大歷史》作者、知名歷史學家Noah Harari曾經形容:社交媒體是新的大殺傷力武器,對於人類的精神健康帶來極大的威脅。他的講法看似有點誇張,但對青少年來說,這些衝擊並非我們這些成長在未有網絡時代的人可以想像得到的。所以,單靠個別老師、輔導員、社工,以至心理學家的個人經驗,可能並不足夠。我們需要更為專業地針對青少年的網絡心理學研究,從而補足和指導我們對青少年精神健康和成長的專業輔導工作。

關於網絡社交媒體對精神健康影響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雖然在全球都是方興未艾,但在相對發達的國家和地區,還是有相當專業的投入。首先在中國內地,全國學生心理健康工作諮詢委員會在2月21日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懷進鵬在講話中強調:「堅定不移提升學生心理健康能力,共同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篇大文章」,其中一項重點工作,是「開發適合我國大中小學特點的心理健康測評工具,開列重點調研問題清單,促進多部門協同」。這不單只是基礎研究,亦是配合國情的應用研究,在應對科技時代的精神健康上,發揮對症下藥的作用。

另外,從2018年起,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和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每年都對未成年人使用互聯網的情況,開展覆蓋31個省市的全國性調查,對象是中小學生、家長和教師,並向社會公開研究成果和發現,為社會各界做好對青少年人的網絡保護工作提供重要參考。

本港網絡心理學研究待加強

其次是美國方面,現在有一個術語叫網絡成癮綜合症,最早由美國紐約市心理醫生Goldberg在1996年提出,指慢性或周期性着迷網絡的狀態。隨着研究的深入,專家們不斷制定和優化網絡成癮的臨床診斷標準,美國心理學會也針對大中學生進行定期調查,以了解青年人網絡成癮現象的特徵和發展趨勢,近年更發展成為新的跨學科研究:網絡心理學。

全球正就有關議題進行積極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相比之下,香港的研究顯然不足。無論教育、社工、心理學家等不同專業領域和主管部門,都應重視網絡心理學等相關研究,要開發適用於香港情況的應用研究工具,並將研究成果轉化成前線各個專業範疇人員的操作指引,更好地開發出能夠適應網絡及資訊科技時代的各類精神健康專業服務。

2024年6月25日 (文匯報)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