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議員、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會長鄧飛 社會普遍關注學生的情緒問題,教師的壓力則經常被外界低估,或將教師壓力籠統概括為行政事務過多,然而,事情並非如此簡單。從來教師都是面對人的工作,需要經常處理未成年人的不成熟行為和表現,加上學生人數多,動輒要與逾百人相處,可以說是一份相當磨心的工作,且難以在短時間內獲得工作滿足感和成就感。 清代《聊齋誌異》的作者蒲松齡,出生於書香世家,曾於私
香港學生的情緒問題日益受到關注,令人擔憂的是出現了自毀的極端案例。每當談到學生情緒問題,人們通常歸因於功課壓力。但有一個盲點可能是整個社會都忽略的,就是網絡社交媒體的迅速發展和普及應用,對於青少年精神健康和人格成長帶來衝擊;再加上新型毒品例如太空油的興起,使得學生情緒問題更加難以處理。 防自殺報告無視網絡影響 傳統的價值教育強調德智體群
隨着冷鋒來襲,天文台發出今年首個寒冷天氣警告。參考去年冬季流感季節由1月中開始,預料流感病毒轉趨活躍,很可能在短時間內爆發疫情,筆者期望政府積極同學校等持份者溝通,盡快安排接種疫苗,加強感染控制措施,為即將到來的流感高峰期做好準備。 近期不乏有醫生指出,最新數據(截至2024年12月28日)顯示,政府在9118個上呼吸道樣本中,發現有319個屬於季節性流感,佔整體樣本3.5%,較上一個星期的1
隨着科技日新月異,騙徒手法層出不窮,其中透過與人工智能合成圖像或影片而進行的犯罪活動更加有上升趨勢。雖然香港已就電腦網絡罪行展開相關研究,但筆者認為,政府要認真提防大規模犯罪活動出現,甚至於必要時考慮完善相關法例,進一步提升阻嚇力度。 目前,人工智能犯罪以「換臉」技術較為普及,當中包括以音訊和視訊假冒他人、散布虛假資訊、製作網站或聊天機械人進行詐騙等等。要說近年的重大事件,就要數韓國最為嚴
巴黎奧運正進行得如火如荼,港隊氣勢如虹,至今已經奪得2金2銅佳績,令全城充滿歡樂氣氛,人人笑逐顏開。今屆奧運最令人振奮之處,在於港隊運動員展現了令人鼓舞的「香港精神」,感動之餘,也叫人自豪。香港雖然是一處細小的地方,卻擁有無比的韌性。體育運動不但能夠鍛煉身體,更能砥礪意志。港隊健兒堅毅不屈,實在讓全香港市民為他們感到驕傲。「香港精神」又稱「獅子山下精神」,源於1970年代啟播的一齣電視劇《獅子
吸煙危害健康,大家耳熟能詳。身為教育界,控煙是義不容辭的,尤其是要保護兒童及青少年免受煙害。這裏可以分兩方面講,一方面既要防止兒童及青少年受到二手煙的影響,另一方面也要防止他們使用煙草產品,保障個人健康,長遠避免為社會在公共衛生、醫療系統和經濟發展方面,造成負面影響和帶來沈重負擔。報告指大多國家有青少年用煙草須保護年輕人免受煙草禍害世界衞生組織在今年一月發布《2000至2030年全球煙草使用流
近年,精神健康逐漸受到社會重視。香港市民工作和生活壓力大,部分人徘徊在精神健康疾患的邊緣。不過,如果精神健康能夠在青少年成長階段時獲得關注,到長大之後出現精神健康危機的情況就會減少。在香港,無論是學校、社工和心理學家等前線人員,都為青少年學生的精神健康作出努力而專業的付出,同時相關的制度設計和專業操作指引也一直加以優化改善,例如因應2023年學童懷疑輕生的個案呈上升趨勢,教育局、醫衞局和社署進
自疫後復常以來,香港似乎多了青少年人的自殺個案,每個月總有這麼幾個案例,陸續引起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各方有識之士小心翼翼地呼籲,特區政府教育局等有關部門和各類專業青少年輔導團體,要關注和解決這個問題。 筆者之所以稱之為「小心翼翼」,是因為眾所周知,一如其他社會集體行為,如果不當宣揚的話,青少年自殺現象是會引起同儕之間的跟風模仿效應。所以就算關心這個問題,希望引起有關方面重視這個問題,也不宜
去年11月,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橫空出世,引起全球廣泛關注、興趣和爭議。對於教育界來說,最直接的衝擊,莫過於瞬間帶來抄襲作弊的危機。即使不使用需要付費的更精準、更深入的人工智能軟件賬號,就算僅僅使用免費試用版的賬號,其資料蒐集和整理的全面性與高效性,也着實讓人感覺震撼而無力與之相當。 於是乎,教育界尤其高等教育界首先「發難」,因為大學的學業評估多數採取論文寫作和研究報告等形式,閉卷
7月2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2023年《全球教育監測報告》,呼籲各國對教育中的技術使用進行適當的監管,確保技術永遠不會取代由教師主導的面對面教學。報告同時對過度使用智能手機類產品表示擔憂,呼籲世界各地的中小學校禁止使用智能手機。 報告一出,幾乎在全球教育界掀起大爭論。香港雖然對此報道不算多,但還是引起教育界和家長們相當程度的關注。根據該報告的研究顯示,使用包括智能手機在內的數碼科技工具
特首李家超在今日(5日)的記者會上,公布了香港與內地恢復正常通關的安排。這確實是兩地人民期待已久的好消息。感謝國家領導人積極回應港人對與內地「通關」的熱切期盼。我們在疫情下走過三個年頭,多少個參與抗疫行動的畫面仍記憶猶新。在疫情期間,本港經歷了停課、復課、再停課的日子。兩地交流嚴重受阻,復課安排仍然未能覆蓋跨境學生。本人就收到不少業界同事及同學的意見,反映跨境學生面對的不同困難。 跨境學生
一談及價值教育,往往就會只討論教育理念、價值觀等宏觀層面的哲理性、思辯性內容,彷彿學校教育不適宜討論微觀的管理細節,或者說人們往往忘記了學校教育也是建立在運作順暢的管理工作基礎之上。而上述兩種價值之間的平衡,是充分反映在學校管理工作的各個方面和每個細節上,無論學校的校長和老師自己是否意識到這一點。無意識、不自覺的管理,本身也帶來價值取捨的實際後果。 劃分精英班的兩種價值取態 比方說,有
九月二十六日星期日﹐不少媒體轉述報導﹐教育局心理學家在教育局網誌上撰文表示,新學年開始,學校應為新入職教師安排培訓,瞭解如何識別學生的自殺警號及適切處理,學校亦應安排教育心理學家為全體教師舉行校本分享,加強教師對「守門人」概念的認識。換言之﹐新入職的老師將會接受關於處理學生精神健康問題的培訓﹐包括學習如何識別有自殺傾向的學生。 學生
近日,保護兒童會屬下院舍出現的涉嫌虐兒個案,情節令人非常震驚,保護兒童之地,非但沒有保護兒童,反而涉虐待嬰兒,而且涉案人數愈來愈多,在香港這個高度發達的文明社會內,竟然出現這樣的事情,着實讓人目瞪口呆,難以置信。 但是,話又說回來了,翻查資料發現,原來虐兒個案在香港並不是特別的罕見,也不是僅僅出現在這類社福機構,更多的親生父母是施虐者。根據社會福利署公布的數據
七月一日發生襲擊警察事件,震動全城。執法部門行動高效,迅速遏制了另一宗未遂恐襲,拘捕了包括大中學教職員和中學生在內的涉嫌犯罪人員,值得讚許。當然,這些帶恐怖主義性質的行動和思想傳播,的確讓市民倍感憂慮。一來,這種所謂「孤狼式」恐襲,比有組織的恐襲更難預測和防範,事前可以毫無徵兆;二來事後居然有人到現場或者網上「悼念」施襲者,換言之,這種恐襲思想不乏粉絲支持,大有長期存在和蔓延的可能性
教育局早前披露,上學年有23名中小學生懷疑自殺身亡,創7年新高。局方近日向校長發信,稱近月接連發生學生懷疑自殺身亡的事件,實在令人惋惜和痛心,期望教師掌握識別及支援有自殺危機學生的基本知識,包括從學生周記、作文內的信息、學生出席或病假紀錄、朋輩或社交網絡等留意學生是否有自我傷害的行為。 學生自殺無非是學業壓力、家庭變故、同輩關係、遭遇不測、生活瑣事等導致心理脆弱、心理崩潰,
世事如棋,教育局相繼推出通識科改革方案和國安教育指引,本來以為會激起巨大的爭議和業界討論,結果業界的關注焦點顯然不是放在這些,而是集中於到底甚麼時候可以恢復面授課堂,尤其是到底會不會採取強制師生檢測措施。畢竟這停課已經接近一年了,雖然實施了網課,也部分恢復面授,但網課效能不宜高估,半日面授時間不足,甚麼時候能夠採取更大比例的學生回校面授,仍然是整個教育界和家長們普遍關注甚至深感焦慮的
教育局長楊潤雄近日接受內地傳媒訪問時表示,去年反修例事件中的被捕人士有4成為學生,已要求學校為被捕學生制訂專門輔導計劃,要希望令他們明白行為不當之處,及如何理解這個社會的發展等。 教育局在今年6月發通告要求學校為被捕學生制定個人化的長期訓輔計劃,引導曾觸犯法例甚至曾被法庭判處刑責的學生重回正軌。學校是教育的地方,培養學生正面價值觀、正面思維以及正確認識社會發展、成爲負責任的
根據警方數字,今年首9個月因涉及毒品案件被捕的10至20歲青少年有341人,遠超去年的185人,升幅超過八成;當中72人報稱學生,較去年多41人,增幅逾1倍。而涉及大麻案的被捕青少年就有131人,比去年同期上升接近1.2倍。警方又發現,網上流傳不少大麻關鍵字,如weed、420、stoner等,亦有人於網上分享吸食大麻心得,批評有人公然把毒品資訊放上網危害青少輕。 &nb
本港多個學校爆發上呼吸道感染個案,本星期以來錄得171宗院舍或學校爆發上呼吸道感染個案,涉及超過1900人,主要出現在幼稚園、幼兒中心,其次是小學。政府宣佈幼稚園本周六起暫停面授課堂14日。 幼童的自理能力相對較弱,而且校園又是人群聚集的場所,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很大機會廣泛爆發、蔓延,雖然暫時無發現有新冠病毒個案,但如果有染病,有可能交叉感染,後果不堪設想,政府
受新冠疫情影響,全港學校於九月二十三日起分階段恢復半天面授課堂。香港青年協會在九至十月間訪問逾四千名中學生,發現逾半數受訪中學生的壓力指數偏高,比例為近十年最高,更有兩成一學生出現輕微、或嚴重焦慮的情況。新上課模式下,有七成八學生擔心要應付測驗及考試,逾六成學生就擔心成績不理想。 由於疫情,全港學校曾停課長達四個月,令學生的學習生態也發生改變。雖然大部分學校推行「停課不停學」,學生透過網
教育局日前公布,由下周一起會加強為特殊學校宿舍部員工安排的新型冠狀病毒特定群組檢測計劃,同時推行更全面的監測,免費為幼稚園包括幼稚園暨幼兒中心、中小學及特殊學校的教職員分批安排病毒檢測,以保障教職員及學生的健康。 現時本港疫情雖然緩解,但仍有反覆,加上秋冬季可能出現更嚴峻的第四波疫情,我們必須繼續保持警覺。學校是人群聚集的地方,學校教職員屬高接觸群組,但他們自身無法識別是否
校園欺凌事件再發生,網上近日瘋傳一名穿校服初中女生,遭數名同校女生在梯間掌摑欺凌短片,今次已是過去半年揭發的第五宗欺凌案,情況令人憂心。 學校是一個體現照顧、關懷、互相支持和互相尊重的地方,對校園內的歧視、欺凌及暴力行為,學校必須採取「零容忍」政策,絕對不接受任何形式或任何原因的欺凌行為,學校教職員須時常留意學生的表現和行為,學校亦有責任採取積極措施確保學生在學校的身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