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於本月25日向全港官立及津貼中學發出通告第17/2023號文件《與中學班級結構相關的配套措施》,通知學校2023/24學年各項最新班級結構配套措施。局方指為應對未來學齡人口持續結構性下跌的情況,必須從長遠規劃公營學校的學位供應,故此檢視現行中學班級結構配套措施,並指出優化措施能「更準確反映學校的收生與開班狀況」,以及減低派位放榜後大量學生轉校的影響。針對通告中有關中一開班措施的調整,我有幾點意見:
首先,教育局最新公布的中一開班措施無可否認使學校出現「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情況。新措施下,核准開3班中一的中學若學校自行分配學位申請數字,連續3個學年不少於其該年度可供中一派位學位數目的80%,學校可向教育局提出申請以4班參加派位機制。至於少於3班中一的學校,以往可以上限3班,參加下年度的中一派位。但新安排下,學校須根據最近兩個學年的中一核准開班數而定,當局會取較高者,以3班為上限。局方舉例若2022/23和2023/24學年,核准開班數分別是3班及2班,該校則可以3班參加中一派位;若兩個學年核准開班數是2班,則只能以2班參加。
其次在新措施下,減班容易加班難。學校的自行派位申請要達到該年8成學額是極高的門檻。反之在新機制下,學校由3班減至2班的機會卻很大,更殘忍的是如果某學校最近兩學年連續只能開2班,該學校只能「永不翻身」,即使在下一學年如有神助,於自行派位申請達到該學年的8成學額,亦不可以開3班。在此措施下,該學校就只能逐步走入被殺校的困局。很明顯在新措施下,教育界必須面對汰弱留強的激烈競爭。學校要避免被殺校的命運,在下一學年務必加大「搶學生」的力度,這無疑加劇教育界收生的惡性競爭,不利教育生態的發展。
此外,我理解新措施可以有效運用教育資源,但教育事業應該以商業角度去考量嗎?隨着復常通關及政府不同的人才輸入政策,內地來港的學生確有增長。我認為教育局需以更多時間觀察學生增長情況是持續還是短暫現象,而不是讓教育界於下一學年進行一場搶學生的「泥漿摔角」。
2023年8月29日 (橙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