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早前披露,上學年有23名中小學生懷疑自殺身亡,創7年新高。局方近日向校長發信,稱近月接連發生學生懷疑自殺身亡的事件,實在令人惋惜和痛心,期望教師掌握識別及支援有自殺危機學生的基本知識,包括從學生周記、作文內的信息、學生出席或病假紀錄、朋輩或社交網絡等留意學生是否有自我傷害的行為。
學生自殺無非是學業壓力、家庭變故、同輩關係、遭遇不測、生活瑣事等導致心理脆弱、心理崩潰,推測自殺悲劇背後的原因比較容易,但是真正提出科學有效解決問題的策略卻不容易。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真正能做的,真正能慰藉死者的,還是盡可能建立起政府、社會、學校與家庭之間的各負其責、通力合作的教育機制,建立起立足全社會的青少年心理成長預防體系,確保青少年心理安全健康成長。
在青少年心理成長過程中,學校要發揮主導作用,要引導全社會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長問題,首先,需要建立健全校園生命衛護監測干預機制,校園內凡涉及到生命相關的資訊都能被及時獲取,及時採取措施,為學生提供涉及生命安全的即時監測,對有不良心理傾向的學生及時介入,並設專業人員及時解決發現的問題,化解危機。
其次,有必要在中小學校中普及生命教育,讓學生認識到生命價值、生命權利、生命關愛,引導孩子對生命的尊重與敬畏,通過活動讓學生堅強自己的意志,促進個體理解生命、珍視生命。對教師培訓也要突出生命教育內容,浸潤生命教育理念,提高全體教師生命教育的意識和能力。疫情期間,學生無法回校上課,教師、班主任須更加主動在網課以外關懷個別有情緒、精神問題等自殺危機的學生,讓他們知道自己沒有被遺忘。
疫情之下,很多學生面對家庭衝突或經濟壓力,亦有學生失去人生方向,而近年社會屢有聲音批評年輕人,年輕人認為自己不被理解,感到失去希望。因此,當局應營造支持、愛護年輕人的社會氛圍,在年輕人屢被批評時為他們發聲。
家庭可以成為孩子抵抗壓力的最後一道防線,也可能成為壓倒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家長在學生壓力普遍較大的情況下,一定要守護防線,不要做那根稻草,及時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和動向,對孩子進行情感培育、心靈溝通,營造有利於生命正常成長的家庭氛圍。
大量案例表明,自殺者有非常明顯的意向和行為前兆,有沒有及時發現、預防、干預的效果差別巨大。對該問題的預防,不能成為教育治理的空白,必須減壓、預防兩手抓,構築起關注、關心、關懷、關愛的防護網,確保未成年人生命安全。
2021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