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教育局終於推出通識教育科的改革細節。如果要筆者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去除教育泡沫的課程改革!去除什麼泡沫呢?
去除偽評論偽思辯泡沫
首先,去除偽評論、偽思辯的泡沫。舉個例子,在舊的通識科課程中,雖然號稱有中國單元,雖然在中國單元內號稱一樣有「國家近百年發展的主要歷史時期和重要歷史事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內政和外交概況」、「國家憲法的重要性」、「重要的政府組織」等內容,但在實際教學上,卻是完全沒有系統全面的知識內涵,沒明確的知識概念、明確的教學範圍和應考範圍。有的只是被新聞報道牽着鼻子走的所謂議題探究式教學,有的只是從媒體網絡所截取的片斷零碎的所謂資訊,且莫說這些資訊本身是否客觀準確,就算客觀準確,也不是全面而有條理的知識系統。
何況就算是大的主流媒體,其新聞報道和時事評論並不是為了提供給基礎教育使用的教材,這種每天「即日鮮」的追逐時事變化的備課和教材準備,本身就不是一種專業的教育行為。
各種資訊不僅零碎片斷,而且來自充滿立場取向的媒體材料和真偽難辨的網絡材料,同時教育局又不提供審定,如此教學內容,怎麼可能幫助學生建立起對國家和特區一個比較全面客觀和系統的認知?教育教學是有層次之分的,連基本事實這個層次都尚未掌握好,怎麼可能上升到評論思辯的高層次學習?
上述引號中的舊課程綱要就這麼一句說明,到了DSE考試,可以「幻化」成城鄉差異、三農問題、產業結構調整、國家軟實力發展等諸多高層次的試題,並要求學生進行評論。這些全都是曾經考過的議題啊!
沒有全面客觀的認識而強作評論和思辯,不是一種有價值的評論和思辯,只會是一種偽裝成評論和思辯的應試得分技巧,因此諸多答題模式應運而生,這並無教育價值和學習價值。
新的課程綱要則對症下藥,明確指出「訂明重要學習概念,加強知識內涵,建立穩固知識基礎」。因此,諮詢稿所列出來的內容,也顯然比舊課程更加具體明確,更為貼近最新發展和更為全面。先打好對基本事實的認知基礎吧,大抵有基方築室,未聞無址忽成岑,這個層次都沒有做好,甚至誤以為做得好,所謂評論思辯,只是虛妄與偏執。
其次,去除真洗腦、真偏頗的泡沫。承上文分析,之所以出現這麼多有問題的通識科教材,其實說到底是因為舊課程綱要虛而不實,教師不得不依靠自編教材來把虛的課綱指引變成實的教學內容。
去除真洗腦真偏頗泡沫
誠然,大部分老師都是秉承專業的態度來進行教學,但既不能排除有個別老師非要把自己的政治偏見和觀點「因利乘便」,放入自編的教材之中,更不能否定一點:社會上本來就是反對派及其媒體佔盡了對各種新聞時事的話語權優勢,那麼反對派的觀點自然有更多的機會成為通識科自編教材的內容,堂而皇之成為筆記、教材,甚至正規課本!殷鑒不遠,有多少出版社的課本把「違法達義」列入法治概念的定義之中?
不錯,舊的課程綱要完全沒有提過「違法達義」屬於法治概念的內涵,但恰恰就是因為這個官方課程沒有提及法治概念的內涵,只提出要教法治,卻完全沒有提什麼是法治,此虛則彼盈,此缺則彼上,虛而不實的課程指引,使得各種歪論邪論可以登堂入室,變成教學內容,充斥於課堂間,變成以反對派觀點來洗腦學生的工具。
新的課程綱要,因為知識點相對明確,條理清晰,這就大大降低了因自編教材而出現問題的機會了,其實,從學與教的方便程度而言,新的課程指引比舊的更便於學與教,因為它相對明確具體很多。
以實盈虛,以正堵邪,這才是新課程改革對症下藥、撥亂反正之關鍵!
2021年2月4日 (大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