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局副局長蔡若蓮博士在教育局「局中人語」撰文,指近月發生多宗涉及青少年毆打和欺凌朋輩的行為,必須正視。她認爲去年的社會事件以及「私了」風氣,令青少年耳濡目染,誤以為社會接受「私了」、以仇恨言論宣洩情緒的行為,導致價值偏差,守法意識薄弱,以為暴力和不當行為可以解決問題,結果肆無忌憚犯下大錯。
一般而言,青少年欺凌事件的產生有個人原因、同伴交往、家庭環境、學校教育和社會價值觀等多種因素。有些欺凌事件來自暴力模仿、壓力宣洩、法律意識淡薄、情緒管理能力欠缺等個人原因,也有來自同伴的不良交往、從眾的群體壓力、自我保護等心理原因,還有一些欺凌行為源自家庭結構欠缺、不良的教養方式、家庭關係衝突等。而當下全球疫情、停課等難以預計的處境給學生帶來的壓力和困擾,造成他們的情緒問題,與人產生磨擦糾紛,也是欺凌事件發生的原因。
但去年的社會事件中出現的網絡敵意言論和人身攻擊、傳媒廣泛報導民間「私了」事件,令青少年以爲暴力和不當行為可以解決問題,導致價值偏差,模仿暴力行爲,確是近期欺淩事件頻發的主要原因。對此,學校要以保護學生為出發點,如發現欺凌行為,應即時制止有關不當行為,並通過教育和輔導,介入調停,安排社工和心理醫生等跟進或轉介接受校外專業服務,糾正不當行為及觀念,過程中還須與家長攜手,深入瞭解欺凌行為背後的原因和心理需要,若情況嚴重,學校應適時尋求警方協助,形成「學校—家庭—社區」聯動機制。學校和社區開展反欺凌教育和培訓,改善家庭教育系統,建立校警協同合作機制。
處理校園欺凌事件,應以心理教育立足。其中包括培育學生的社交技能、加強情緒控制能力、提升解難能力,以抵抗消極的群體壓力,建立尊重、合作、信任的人際關係。教師要鼓勵欺凌者多參與社會行為,幫助他們通過安全、可接受的方式尋求力量發洩與情緒控制,培養其同理心和責任心,達致心理健康,激發其自信心,做出積極正面的行爲。
處理校園欺凌事件,還應以道德教育為本。道德培養是教育的根本任務,道德教育重在立心,學會善待他人、學會關心,重視同理心的培育。道德教育思想在中華民族數千年文明史中源遠流長。《管子》曰:「授有德則國安。」《孟子·告子上》曰:「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
校園欺凌本質上是一種道德缺失,在知善的情況下卻不為善,欺凌者以身體或語言暴力,騷擾、威脅、孤立、欺負勢弱者,漠視欺凌行為給受害者帶來的痛苦,不斷弱化道德意識和降低道德標準,這是道德推脫和品格缺陷的表現。因此,針對校園欺凌者,應重視道德價值觀培養和品格教育,加強青少年的道德實踐,讓他們通過感知、體驗、仿效榜樣的人格,達到對良善的追求,共建和諧、友善的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