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香港新高中文憑試歷史科中,有一道考題問考生是否同意“1900-1945年間,日本對中國利大於弊”。如此命題,引起全港甚至舉國譁然。
關於這條試題,作為香港的一名教育工作者,筆者有兩點看法:首先,從命題技術來講,這是一道完全不專業的試題。一般人未必意識到,考試命題其實是一門技術活,稍有不慎,不但對考生的知識水準無法作有效的評核,更嚴重的是會誤導考生,繼而持續影響以後的考生和教學。
表面上看,既然問考生是否同意,在形式上屬於開放性試題,即沒有固定的立場答案,考生可以自行選擇立場和論述,言之成理即可(這是香港高考常見的評卷要求)。但問題是,在20世紀上半段,日本對華關係的主旋律就是侵略!任何其他對華的友好行為,都不足以抵消這個國家行為的主調。換句話說,侵略之實已是史學界、國際法和社會大眾的共識,並無任何可以討論的餘地。把一個毫無爭議的主題,假扮成一條可爭議的開放性題目,就等於變相設局引考生錯答。更何況現在公佈的情況是,居然有38%的考生選擇支持“利大於弊”的立場來作答,請問選擇這個立場的考生有可能拿到高分嗎?如果不可能拿高分,只有反對才能高分,那麼這就不是真正的開放性題目,這是欺騙考生;但如果能夠拿到高分,那就涉及第二個問題了。
其次,從歷史教育的價值判斷來說,這裡所謂的“利弊比較”題目,其實模糊了道德是非的價值判斷。所謂人命關天,數以千萬計軍民死傷於日本的侵略之下,這需要做非常嚴肅的道德批判,也需要在歷史教育中引導和教授學生作出非常嚴肅的道德批判。
歷史教育,絕不僅僅是史料知識的灌輸,絕不僅僅是分析技巧的訓練,更要包含是非對錯觀念的培養,更要引導學生懂得對重大歷史事件作恰當的道德評判,更要培養學生對國家民族乃至人類生命有最起碼的尊重和愛護。歷史教育,既屬智育,更是德育,也含情感教育。對侵略戰爭的批判,對人命傷亡的顧念,此等大是大非,又豈能以利弊論之。
在此,筆者有兩項呼籲:
第一,公開三大資料。僅僅取消這條考試題目,是遠遠不足以殷鑒往後的。在此,懇請考評局公開三項資料:
一是這道題目原定的評卷參考,也就是一般所指的標準答案,讓大眾可以瞭解,到底如何設定“利大於弊”可以高分的答案。
二是這道題目的真實考生作答樣本。香港的考試閱卷,除了依據評卷參考之外,一般會在全面改卷之前,先隨機抽樣少量考生的答卷,讓評卷員們先行評改,確定從最高分到普通分數,再到低分數的樣本標準,然後把評卷參考和這些作答樣本,一併發給所有評卷員,開始全面評改試卷。因此,這種作答樣本的重要性,不亞於評卷參考。
三是這條題目不是一個出題員可以獨斷的,而是經過草擬出題、審題程式和最後校對等專業程式。那麼請公開出題和審題過程中的相關會議記錄,可以抹去相關人員的姓名,但必須讓大眾有機會去審視,到底這道題目是如何醞釀出來的。
做到這三條,我們才能真正瞭解到底發生了什麼,才能真正檢討錯誤。
第二,重新重視價值教育。原本在新高中課程改革的初心中,價值教育與知識傳授、思考能力的培養是同等重要的。正如在香港的課堂教學常規中,在教案的教學目標設計中,肯定包含三大專案:知識概念、能力和價值教育,可是在十幾年教改實踐下,越發變成重視能力,尤其是所謂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漠視價值教育,諸如歷史、通識等人文類學科,這種重“智”輕德的傾向,演變為大量所謂的開放性試題。
不是說反對開放性試題,而是不要用一種對錯本明瞭的偽開放式試題設計,最後造成了是非不必分、對錯無所謂的道德相對主義,甚至是道德虛無主義的教育後果。懇請教育部門和考務機構,從課程到教學,再到考試,重新重視對學生的價值教育!
2020年6月4日 (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