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有幸參與重慶市海外聯誼會舉辦的活動,認識了好多穿梭於內地和香港、澳門三地的朋友,聽他們分享這種穿梭工作和生活的經驗,頗有體會。更為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新朋友基本上都以年青人為主,平均年齡恐怕比我還小,但有著廣泛的人生閱歷,生長於港澳或者內地,遊學於海外或者港澳,然後在內地和港澳之間穿梭工作,普遍都是視野非常開闊和務實的。
這起碼說明了兩點結論:
一是足夠的外地交游經歷,尤其是離開自己的原生地,到外地學習工作,對於一個人的成長和開闊眼界是非常重要的。別說什麼網絡時代足不出戶就能知天下事,窩在家中沉迷網絡遊戲的宅男宅女,一樣是天天上網,但不見得很有眼界,恐怕連基本人際交往能力都喪失了。
二是這種交游經歷的深入程度很重要,簡單來說,留下來學習比單純旅遊更深入,曾經在當地工作過又比單純學習更深入。工作會使人對當地社會民情體會得更接地氣,而學習至少也能與當地青年人深入互動,但如果僅僅是旅遊和參觀交流,那麼頂多只是走馬觀花,就算當地有一兩個亮點能吸引眼球,也只是剎那光輝,難以永恆。
回過頭來,再重新思考和檢視現在香港的赴內地和海外交流活動,就會有新的啟示。單純從數量而言,每年香港舉辦的青年、青少年赴內地和海外的各種名目的交流參觀活動,可以說無論是按出團數量,還是按參與人數,用成千上萬來形容,是絕對沒有誇張的。可是這量變似乎還是沒帶來令人滿意的質變------通過赴內地參觀交流促進人心尤其青少年人心回歸的轉變。怎麼辦?
不妨對比特區政府在資助港青赴內地和赴海外這兩者之間的政策區別:
資助港青赴內地交流方面,目前主要是由教育局負責,也就是說透過中小學的組織經辦,讓香港中小學生透過諸如「同根同心」、「姊妹學校」之類的國情教育和學校交流項目,會內地參觀交流。其次也會通過民政事務局和公民教育委員會、青年事務委員會之類部門的資助計劃,讓民間社團、非牟利機構和學校組織慧內地的文化交流活動。但無論是哪一種,性質上仍然屬於短暫的旅遊觀光式的交流,深入程度最為有限,對拓闊青年人視野的效果,不宜高估。
資助港青赴海外交流方面,目前最為吸引人的計劃,莫過於由勞工處負責的「工作假期working holiday」------ 「為提供本港青年人親身在外地生活及工作經驗的機會和擴闊其視野,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與新西蘭、澳洲、愛爾蘭、德國、日本、加拿大、韓國、法國、英國、奧地利、匈牙利及瑞典政府分別簽訂工作假期計劃的雙邊安排協議。參加者(十八至三十歲)可在東道經濟體系逗留一段長時間(起碼一年)。參加者並可在逗留期間從事短期工作,及/或修讀短期課程(愛爾蘭除外),從而了解當地的文化及社會發展。本計劃旨在讓青年人透過在外地旅遊和工作,以獲取寶貴的人生經驗,從而加強其自信心、適應能力以及人際溝通技巧。」(上文直接摘錄自勞工處網頁)這是工作加學習的交流!比起旅遊觀光式的交流,深度廣度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的!
對比赴內地和赴海外交流的政府資助計劃,您會得出什麼結論呢?顯而易見,赴海外交流的資助計劃遠遠比赴內地交流的資助計劃更加深入,時間更持久,年齡段更適合,更加拓闊青年視野!
好了,終極的結論是,到底這種厚此薄彼的境外交流,是要培養國民身份認同,讓港青能夠融入國家發展大潮從而找到自己的發展機會呢?還是要培養別的什麼認同效果呢?
2017年11月23日 (橙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