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林鄭的政綱初稿可謂是千呼萬喚始出來------增加50億作為教育經常性支出,注意,是「經常性支出」,不是「一次性撥款」,這是最為讓教育業界注目的新舉措,甚至可以說是自兩千年教改以來最重大的一項教育承諾也不為過。這個承諾打破了以往教育只作一次性撥款以作短期應急的做法,同時也第一次肯定了政府在整體教育支出上的不足,勇敢地突破「教育支出不要超過政府總支出的兩成」這個過往的教育理財心結,這是值得贊許的。
教育要花錢,但花錢要用得其所。林鄭開列的教育項目包羅廣泛,「會訂立幼師薪級表、改善中小學教師編制、將短期合約教席轉為常額教席、增加融合教育和特殊教育支援、改善學校的軟件及硬件,資助高中畢業生升讀自資院校大學學位課程,希望可穩定教師教席及減低學生壓力。」其實簡單來講兩大類:穩定教師專業隊伍,促進學生適切發展。
訂立幼師薪級表、改變中小學編制等,屬於穩定教師專業隊伍,教師不可能在人口變化影響生源繼而影響職業穩定的惶恐中充滿教育熱忱來教育學生。教育有其自身規律,只能在合理化教師專業成長階梯上鼓勵教師專業提升,從而以更大的熱忱和專業技能去教導學生,而不可能在朝不保夕、同工不同酬等苛刻條件下教導學生。
增加各類教育的支援,改變設備和增加資助專上學位等,屬於促進學生得到適切發展。這裡的關鍵在於「適切」這兩個字,也就是說,不同性情、才能的同學,盡量能得到符合其個人特性的教育機會,各得其所而非一試定終身,這就需要更多元化的學生輔導工作項目和不同學習階段的不同類型課程。
兩大類教育項目不僅花費不菲,而且要專業判斷、專業決策,方能讓教育經費用得其所。因為,林鄭應該在教育政策範疇「超越政治制肘、立足專業判斷。」既然在撥款方面能超越過去理財思維的局限,那麼在決策方面亦當超越過去政治被動的制肘,建立能廣泛容納各種教育專業意見和不同教育持分者意見的政策平台,決定教育政策項目的優先次序,合理分配資源和確保政策落實不會走樣。
現時逐漸落實初中中史新課程,基本法教育等重要課程措施,已經開了一個好頭,期望在這個好的開始基礎上,新一届特區政府教育政策能大有作為。
2017年02月14日 (橙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