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曾經說過: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理,那些一再宣稱「港獨只是偽命題」的人,其實有沒有想過:即使「港獨」是個偽命題,但偽命題說多了,也就有可能成為真命題了。由於持這種「港獨偽命題論」的人,不僅有來自傳統反對派的,而且似乎更多是來自中間派甚至建制派的,故此很有必要花一番唇舌來縷析一下「港獨偽命題論」到底能不能真的站得住腳。
「港獨偽命題論」一個非常核心的觀點是,所謂的「香港獨立」根本不可能,有強大的中央和駐軍在,絕不允許「 港獨」有任何實現的可能性。同時廣大香港市民也會對「港獨」這種百害而無一利的主張嗤之以鼻。聽起來似乎真 是這麼回事,可偽命題論者卻既攪混了一個邏輯問題,更弄錯了一個現實問題。先說邏輯攪混,「港獨」可不可能 成事,是一個實然性的問題(what will be);但是「港獨」應不應該去搞,卻是一個應然性的問題(what should be)。
「港獨」誤導年輕人火中取栗
煽動「港獨」情緒的人,難道不知道「港獨」是絕無成事的可能嗎?然而他們的論述就偏偏建立在「應該推動本土獨立/城邦自治」這個應然性的邏輯基礎上。這種邏輯沒有符合現實的說服力,但對於血氣方剛的年輕人來說,卻有着一股「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感染力!何況從「反國教」到違法「佔中」,激進反對派的行動實踐已經向香港社會尤其是年輕人群體成功地灌輸了一種火中取栗的意識:未試過,點知唔得?(沒有試過,咋就一定知道不行?)
再從現實搞錯來看,幾乎是絕大部分主張「港獨」的激進團體都沒有提出過「港獨」時間表,尤其是短期之內實現的時間表,除了黃之鋒那個現在不知去哪裡了的「香港眾志」,曾經提出過「爭取十年後公投獨立合法化」之外。今天這個所謂的「港獨」激進行動,與2012年「反國教」事件、2014年違法「佔中」事件相比,至少在行動目標方面有一個非常不同的特徵:「反國教」和違法「佔中」都有一個非常緊迫的短期目標,前者是必須拉倒國民教育科,後者是意圖迫使中央收回「八三一」決議和逼特首下台。
因此,借用基辛格形容游擊戰的說法:凡是設定了短期目標的一方,如果不贏,那它就是輸了;相反一方,如果不輸,就是贏了。回過頭來看看「反國教」事件,特區政府擱置了課程,反對派設定的短期目標達到了,就贏了。但在違法「佔中」事件上,特區政府堅持不作任何退讓,反對派的短期目標達成不了,就是輸了,不得不人群散去。
同樣道理看待今天激進派提出的「港獨論」,要麼並沒有設定任何時間表,要麼把時間表拉到2047年這麼大老遠,也就是說根本沒有把「實現獨立」當成一個短期內要實現的目標。好了,這一回長短博弈之局面,與「反國教」、違法「佔中」相比,是完全倒過來了,激進派推動(長遠)「港獨」,只要不輸,它就是贏了;反過來當局短期之內無法煞住「港獨」這股歪風,也就是說不贏,那麼就是輸了。
炒作「港獨」議題極不健康
讀到這裡,有論者肯定會反駁:什麼叫做激進派推動「港獨」贏了?難道「港獨」會真的成事?所以我說要從當下現實來看問題:
激進派到底是「真誠地」把「港獨」作為一個最終必須實現的目標,還是純粹把這當作一個操弄選舉賺政治本錢的口號,這固然只有激進派自己心裡才知道。順便一說,「港獨偽命題論者」的第二個觀點,也恰恰是認為「港獨」只是選舉議題。
但筆者想強調的是,其實這個真心還是假意的區別完全不重要!就算激進派純粹把「港獨」當作選舉炒作議題和口號,也是一個極為不健康的發展趨勢。「港獨」作為一種既違反法律,又違反最基本的中國政治底線,也不符合香港利益,居然堂而皇之地成為選舉的議題,這本身就是極其荒誕和不正常的。一個一天到晚喊分家和鬧離婚的家庭,總不能說是一個健康的家庭吧。但是,當激進派能夠成功地把「港獨」這個口號變成香港政壇和社會持續關注的焦點,它已經成功地做到:
把「港獨」口號普及化;
把「港獨」爭論常態化;
把「港獨」團體落地化。
這個「三化」,才是激進派在操弄「港獨」議題最為成功之處,讓整個社會在不知不覺中習慣了各種「港獨」符號的存在!同時在強大的網絡媒體文宣效應之下,假以時日,也無須很長時間,「港獨」的諸般論述要點,儘管在學理和歷史事實上站不住,卻能夠像病毒一樣迅速蔓延,植入大眾尤其是年輕人的腦海之中。到那個時候,繼續堅持認為「港獨」只是個選舉口號,還有意義嗎?
我們重新再讀一遍魯迅的名言: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016年8月29日文滙報A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