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通識科最後一題,問及日韓等國家的娛樂文化所構成的「軟實力」,對全球文化的影響,以及這些國家的政府能否利用軟實力增強對世界影響力。這是一道既能貼近時事,又能帶出新的概念和角度的題目。
過往問及文化全球化的議題,總是很籠統地問一些西方的飲食、流行文化對全球各國本地文化的衝擊。但今年這一題有趣,帶出了一個其實一直享負盛名的概念:軟實力。眾所周知,軟實力是由美國政治學教授約瑟夫.奈(Joseph S. Nye)所提出來的,這是一個相對於軍事、經濟、科技等硬實力而言的概念。
如果說,硬實力是用以強迫或者收買其他國家的能力的話,那麼軟實力就是「透過吸引和說服別國服從你的目標,從而使你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能力」(《軟實力》英文原著的第31頁)。根據奈教授的界定,軟實力應該包括文化、政治制度和價值觀等。所謂文化,既包括陽春白雪,也就是高雅的文化,也包括下里巴人,也就是通俗流行文化。而今年這道題目,就集中在後者──韓國等新興國家在電影、流行音樂等流行文化,對世界各國本地文化的衝擊。
對於時下普遍學生來說,對韓國、日本的流行文化不會完全陌生,故此這道題目至少在舉例說明方面,考生容易處理,甚至可以說是駕輕就熟。但考生畢竟不能把題目看成炫耀自己對日韓流行文化產品熟悉的機會,更重要的是,能依據題目要求,提綱挈領地分析闡述這些流行文化對各地本土文化的衝擊,這才是題目重點。這種帶領潮流的衝擊,可能把許多本地原有的文化特色給徹底淹沒,這些需要舉具體的例子。不難,但要貼題。
(a)分題是問文化衝擊,(b)分題就加深難度了,題目問軟實力是否能夠增強該國政府在世界上的影響力,題目焦點轉到了「政府」和「政府對世界影響力」之上。如果考生只是泛泛而談軟實力對「該國國際形象」的影響力,而沒有對焦「該國政府」的話,那麼基本就是不到位的作答。其實說難也不難,以韓國為例,近年韓國電影、電視劇、流行音樂橫掃東亞,覆蓋全球,這是事實。但是,韓國政府有沒有因為這些所謂軟實力的關係,在對中國外交、對日本外交、對東亞各國外交,乃至對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外交上,贏得了更大的影響力,獲得了更多的外交利
益?
說得再具體一些,中國人包括大媽級和青年人都普遍愛看韓國明星、影視音樂,但當中國和韓國進行外交交往之時,例如韓國海警拘捕中國漁民事件,這些中國「哈韓迷」有因為哈韓而變得支持韓國拘捕行動、反對中國政府進行交涉?恐怕沒有吧。當韓國旅客帶着MERS病毒入境中國,又抗拒隔離檢驗時,中國哈韓迷有因此而不抨擊韓國政府衛生部門嗎?不見得有吧。愈是具體的例子,就愈能呈現微觀真實的一面。同學應該學會這種微觀化的舉例說理,不要只停留在貌似高層次、實則空洞的分析中。
(2015年6月9日 大公報 B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