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單元的題目,似乎一直為不少同學畏懼,皆因「全球」範圍,過於廣漠,難以掌握。但今年通識科試卷的卷一第三題,卻是一條設計很好的題目,不止同時貫通全球化、環境和中國單元,而且難度適中,適合一般中學生的學習程度。
題目問及的「國際旅遊」,當然是全球化行為的一個重要體現。很大程度上說, 「國際」是對「全球化」的一個更為通俗的描述。所謂全球化,說到底就是跨越國界的行動或者思想傳播。跨越國界,不就是指「國際」嗎!過去在探究全球化議題尤其是經濟全球化方面,比較多是集中在跨國企業投資活動方面,也就是說主要探討經濟學所提及的貨物生產和交易。而旅遊是屬於服務性的,有別於貨物這種有形實體,經濟學方面對貨物和服務的貿易是區分得比較清楚的。如果我們把經濟全球化的教學只集中在貨物生產和投資,例如跨國企業在發展中國家設廠對當地國經濟、社會和環境帶來什麼影響,那就可能忽視了像國際旅遊這種非跨國企業投資、非實體貨物產出的無形服務性的經濟行為。如果考試又恰好以後者而非前者來命題,正如今年的題目,那麼就視乎學生的共通能力了──從對跨國企業的經濟全球化行為及其影響的探究學習所掌握的知識與能力,融會貫通到分析如國際旅遊,這類非跨國企業的經濟全球化行為。
共通能力的培養,是通識科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目的。雖說要做到這一點非常不容易,但是這怎麼都必須着力進行的。光是讓學生掌握一時一地一事的背景知識、概念和各方論調,那也終究只是停留在一時一地一事,事過則境遷。過於獨特而無一般性(generalization)的「知識」,頂多只是資料,不能算是真正具學理意義和價值的「知識」。同理,學生只在一個事件上分析討論得頭頭是道,換了別的事件,哪怕是類似性質的事件,如跨國企業投資行為與國際旅遊就是同屬經濟全球化的行動,但同中有異,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那麼只能反映這個學生還是沒有培養出應該具備的共通能力。
我們之所以覺得培養學生共通能力比較困難,原因當然有很多,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不容易找到一個深淺適中的事件或議題。例如,當我們在課堂教學時採用如跨國企業作為教學用的事件或議題時,到功課、測驗和考試時,當然不是僅僅考上課教過的跨國企業的內容,而是選擇另外一個事件或者議題,從而考核學生能否從學習跨國企業經濟全球化課堂中所學到的知識概念和分析技巧,轉移運用於分析其他經濟全球化事件或議題。能夠轉移運用,說明學生學到家了,具備共通能力;不能轉移運用,說明還沒成功。教師在當中的教學和考評難點,恰恰就是不容易找到一個既與跨國企業經濟行為性質相近(同屬經濟全球化)、但深淺程度又不宜與跨國企業經濟行為區別太大的另一事件或議題。要麼找不到性質相同的,要麼找到了但在分析要求或對背景知識掌握的要求是明顯比分析跨國企業更高的,這都不利於考核和培養學生的共通能力。不止經濟全球化,其他單元主題的教學和共通能力培養,都面臨這種不易選取有利培養學生共通能力的事件個案的困難,深淺不易拿捏。
今年通識科試卷的卷一第三題選擇用「國際旅遊」來考核學生能否有效理解和分析全球化議題,而且同時包含了經濟全球化和全球化環境問題(全球暖化)兩個議題,難度方面也沒有比跨國企業行為和一般討論環境的問題更高,也就是說沒有要求學生掌握太多的前置知識才能有效分析。如此命題,可以說真正達到了恰如其分的地步。
(2015年5月5日 大公報 B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