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從辯論賽看中國議題教育缺乏

上周擔任了一場由大中華青年連線和《大公報》等機構合辦的「當代中國」辯論比賽的決賽評判。辯論題目是:中國的「一帶一路」政策對香港是挑戰大於機遇。兩間參賽學校辯論隊的同學都非常努力,令人印象深刻。但是,從辯論內容上來看,卻讓人深以為憂。坦白說,正反雙方都沒怎麼觸及「一帶一路」政策的具體內容,只是泛泛地討論中國內地的發展對香港的影響。換句話說,正反雙方似乎都不了解「一帶一路」到底具體是什麼。

香港近年特別流行辯論比賽和辯論教育,以前辯論幾乎只是大學和若干精英學校的小眾遊戲,但現在似乎普及起來。香港學界的辯論比賽有一優點,就是辯論題目多數是建基與社會時事和公共政策議題,極少泛泛而論一些假大空的所謂「哲理性」議題(例如辯題「英雄難過美人關」就是經典例子),緊扣當下,關心社會,言之有物,這是香港學界辯論的優良傳統。但是,環顧從大學辯論比賽到中學辯論比賽,筆者可以肯定地說,幾乎所有辯論題目都是以香港本地社會議題為主的,別說當代中國議題幾乎沒有觸及,全球化的議題也是極少觸及的。這就奇哉怪也了,本來關心社會是一個很好的傳統,但如果眼光僅僅局限在本港彈丸之地的時事,又未免過於狹隘了。

欠視野胸襟和知識積累

所以說,參賽隊伍對「一帶一路」完全陌生,這不是參賽同學自身的問題,倒是指導老師或者教練的責任,甚至是整個學界風氣所存在的問題,這與香港自詡的國際大都市、全球視野之類的自我讚美是格格不入的。長時間只關心本地議題的辯論教育取向,縱然能夠磨練出銳利的詞鋒,終究缺乏廣闊的視野胸襟和厚重的知識積累。在經濟文化越發區域一體化、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下,只關心一城一地的事務,無疑只是精神上的閉關自守。如此缺失的教育內涵,對學生的知識教育和生涯規劃可以說是極為片面不妥的。

辯論教育一直不能擴闊其內涵,這倒不是因為近兩年出現的所謂「本土思潮」。從時間上講,其實早在九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大專辯論盛行的時候,就已經是以本地議題為主的辯題設定。兩千年教育改革之後,中學辯論教育普及化了,而參照模仿的對象又基本上以大專辯論為主,自然也就把這種既重視政策時事辯題、又以本地議題為主的傳統完全繼承了下來。故此,對眼下大中學辯論這種重香港本地、輕中國內地和全球議題的取向,不必穿鑿附會為「本土意識」甚至「港獨思想」作祟,這不客觀。但是,從教育要擴闊學生視野的角度來看,這種輕重取捨必須加以糾正。

主辦單位舉辦這種以當代中國議題為主的辯論比賽,可謂正中要害!雖然參賽同學一時之間還沒習慣這類辯題,但只要同類主題的比賽愈搞愈多,愈搞愈旺,終有一天能蔚然成風。

 
 

(2015年3月31日 大公報 B23)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