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電影《南京照相館》重磅上映,以獨特視角與深刻內涵,在銀幕上重現那段沉重歷史,其中蘊含的人道主義關懷,不僅觸動着每一位觀眾的心靈,也為香港紀念抗戰勝利賦予了特殊意義。 影片將鏡頭聚焦於1937年南京淪陷後,「吉祥照相館」裏一群普通中國人的遭遇。郵差蘇柳昌、照相館老闆金承宗一家、電影演員林毓秀等,這些原本只求安穩度日的平凡人,因日軍的侵略...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重要時間節點,天安門廣場舉行盛大閱兵儀式,將歷史、現實與未來糅合為一堂立體而震撼的公民教育課。對香港而言,這是一面鏡子,折射出青少年在國民身份認同、國防安全素養與價值觀養成的必要性和有效路徑:以生動可感的方式滋養家國情懷,將閱兵置於歷史、現實、未來的連續光譜之中,轉化為香港青少年可持續汲取能量、學習經驗的源泉,讓看得見的閱兵成為內化於心的教育。
九月三日,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重要時刻,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講話振聾發聵,帶領我們回顧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也為未來發展指明方向。全民族抗戰的偉大勝利,彰顯了中華民族的不屈精神,中國共產黨發揮的中流砥柱作用至關重要,而香港居民作為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在當下應共享國家發展榮光,勇擔時代賦予的責任。
立法會議員、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會長鄧飛 2025年8月,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香港特區舉辦「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主題論壇,行政長官李家超與各界代表齊聚一堂,共同回望那段烽火歲月。這場跨越八十年的紀念,不僅是對歷史的致敬,更在香港國民教育與國際話語權構建層面承載着深刻意義——它以歷史為紐帶,築牢市民國家認同,向世界展現中國抗戰的全民族圖景
立法會議員、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會長鄧飛 2025年,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香港舉辦了系列意義非凡的抗戰勝利80周年展覽。這些展覽不僅是對抗戰歷史的回顧,更是對香港社會愛國精神的一次深度激發與凝聚,在香港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這些系列展覽人氣火爆,每日觀展人數超萬餘人,創下近年來大型主題展覽的新紀錄。其中,「銘記歷史 珍愛和平—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
立法會議員、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會長鄧飛 2025年8月21日,內地首個港澳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正式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設立,這一舉措不僅是對歷史記憶的珍視,更是對培養港澳青少年家國情懷的重要實踐。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在儀式後明確指出,該基地的設立是香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發展,對於長遠加深港澳青少年認識國家、提升愛國精神具有重大意義。歷史本身就是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課堂,在抗戰勝
立法會議員、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會長鄧飛 九月三日,北京天安門廣場將迎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周年的大會。與過往相比,今年的閱兵不僅規模宏大,當中最大亮點是新一代智能化裝備的,向世界展現中國軍事現代化的新高度,意義非凡。 根據國新辦日前舉行的新聞發布會披露,此次閱兵的受閱武器裝備全為國產現役主戰力量,涵蓋陸海空多領域,並以新一代智能化
立法會議員、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會長鄧飛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中華民族,以遠超歐美國家、約3,500萬軍民的傷亡和超過500億美元的損失,在東亞戰場有效地牽制了法西斯軸心國日本長達14年之久。但在西方史學界主導的二戰歷史中(西方史以1939年9月1日為二戰肇始),中國戰場的6年血戰多為一筆帶過。立法會議員鄧飛認為,東江縱隊貢獻卓著,或獨立或聯手盟軍,對日軍持續和有效的破襲或進攻,有效地
立法會議員、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會長鄧飛 承接上一期,本期分享一個非常顯而易見又被國人所忽視的極端現象:中國抗日戰爭,幾乎完全被西方史學界徹底抹殺,抹殺到在西方主流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記載和分析著作上幾乎完全不存在!抗日戰爭又稱「十四年抗戰」,始於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止於1945年日本投降。在這場戰爭中,中國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也展現了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戰爭可分為兩
立法會議員、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會長鄧飛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也是抗日戰爭80周年紀念。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推廣各種紀念活動,不僅緬懷前人為保衛世界和平與爭取民族解放而作出的巨大犧牲,而且在近年烽煙漸起的世界局勢之下,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和抗戰勝利是特別具有現實的警醒作用。要紀念歷史,警醒當代,就必須對歷史
立法會議員、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會長鄧飛 正所謂「百聞不如一見」,山東艦駛入香港水域,700名官兵在甲板上排出「國安家好」四字,殲-15戰機整齊列陣,不少香港市民親臨岸邊觀艦,現場掌聲與驚嘆不絕於耳。這艘由國家自主研製、象徵大國國力的航母首次訪港,既是一次震撼的軍事展示,更是一場鮮活深刻的國民教育課。 今年恰逢香港回歸28周年、《香港國安法》實施五周年,同時亦是抗戰勝利
立法會議員、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會長鄧飛 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8周年,各處街頭早已掛上國旗、區旗和各式海報,寫上「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8周年」、「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8周年」、「《香港國安法》公布實施5周年」等標語,處處喜氣洋洋。 多年以來,特區政府與社會各界都會推出一系列慶回歸優惠措施,涵蓋公共交通、文化藝術、消閒娛樂、飲食及消費等不同範疇,與市民一同分享回歸的喜悦。今年飲食
鄧飛 立法會議員 教聯會副會長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也是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透過紀念活動,不僅讓後人緬懷先烈為保衛世界和平與爭取民族解放而作出的巨大犧牲,也在近年烽煙漸起的世界局勢之下警醒當代,必須要對歷史有正確的觀念。 筆者認為,當中有兩個重點常被忽略:一,在進行抗日戰爭歷史教育活動中,講授中國軍民消滅日
立法會議員、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會長鄧飛 7月4日上午,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在京看望出席全國青聯十四屆全委會的港澳地區特邀委員,向在場的新一屆委員表示祝賀和問候,並與大家座談交流。夏主任強調港澳青年需牢記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囑託,希望委員珍惜榮譽、勇於擔當,當好「一國兩制」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既是中央港澳辦對港澳青年代表的直接寄語,也是核心要求,以期在維護國家
隨著中小學生內地交流考察計劃的開展,加上兩地姊妹學校締結計劃推行超過20年,香港學生北上交流已成為常態化活動。然而,基於成本和簽證等考慮因素,內地學生南下考察仍未成規模。隨著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公布《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2.0》,提出開拓不同客源等策略,筆者認為香港應善用本身資源,積極拓展針對內地中小學生透過「研學旅遊」的模式,來港交流。 「研學旅遊」是內地術語,意即把旅遊項目和文化教育結合,與
近日有媒體報導,香港公務員學院今年開始將為管理人員推出全新的「中國近代史專題研習課程」,提升公務員對國家百年奮鬥史的認識。據了解,這是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在2023年的《施政報告》裡提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後,配合有關政策的舉措。為何要在香港特區公務員培訓中推出這一專題研習課程?其重要目的之一,在於通過探索香港在中華民族復興歷程中的角色和貢獻,增強管理人員的國家意識,使其自覺承擔在國家民族偉大復
九月中下旬,在中聯辦教育科技部和特區政府教育局的共同組織下,香港教育界終於恢復了自疫情以來中止的國慶訪京團之旅。一如既往,國慶訪京團之旅不會只去首都北京,通常都會再加上一個北京以外的城市,這一次則選擇去了歷史名城長沙。闊別三年的業界訪京之行,如果我只用「感受良多」來形容,為免過於寬泛。精確地講,這是一次古今並重、文理兼具的國情考察示範之旅! 此話怎講?自香港國安法頒布實施和完善特區選舉制度
8月31日,特區教育局向全港中學發通函,進一步優化高中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的內地交流考察活動安排。其中一項變化是增加了廣東省以外的路線,特別是在五天團中包括了上海、湖南、貴州、重慶和陝西,涵蓋了較發達的東部、發展稍遜的西部,以及介乎兩者之間的中部省市,可以說是比較全面的路線,值得點讚。 無獨有偶,八月底九月初,筆者又恰好獲邀參加了由香港德州同鄉聯誼會與當地市縣統戰部門聯合組織的港澳青年交流活動
剛剛過了八月一日,也就是當代中國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八一建軍節。可是,香港除了駐港部隊有軍營開放活動之外,對此幾乎沒有任何宣傳教育活動。可以不客氣地說,國防教育並未成為香港特區國情教育乃至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涵。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報告,指出:「我們的軍隊是人民軍隊,我們的國防是全民國防。我們要加強全民國防教育,鞏固軍政軍民團結,為實現
大灣區訪問來到最後一天,早上參觀廣州瀝滘淨水廠,了解當地的淨水設施及技術。最令人驚嘆之處,是淨水廠不但沒有一般污水處理廠的黑臭異味,而且到處鳥語花香,正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廣州是我國第一座建設地埋式淨水廠的城市,2020年建成的瀝滘淨水廠三期,就是採用「地下建廠,地上建園」的模式建設,將大部分污水處理工序轉到地下,避免影響環境。因此,地下廠區外經處理後的污水,已然清澈,水質達到國
近日,社會上熱切討論,到底是否應該把中國歷史和地理列入為獨立的必修必考學科,從而讓學生在中學學習階段能夠把中國歷史和地理知識一學到底,無縫持續。對此,筆者是這樣看的,中國歷史和地理知識,必須學習,但是否作為獨立必修學科來貫徹之,則是未必,或者說在不同的中小學學習階段,應該有所不同。 中小學基礎教育,不僅是打好知識基礎的階段,更是培養正確價值觀的重要階段,這一點比在大學高等教育階段來個更具決定性
說一千、道一萬,培養青年人國民身份認同之根本,還是在歷史教育。尤其是對於有五千年輝煌歷史文化的中國來說,中國人的國民身份認同,中國人的共同體意識,基本上扎根在從衣食住行,到禮樂道統的綿延傳承當中。即使到了近代,面臨西方列強挾堅船利炮、意識形態之強勢,大規模進入甚至侵入中國,中國人面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從晚清以降,各方志士仁人為了救亡圖存,為了讓這個數千年古老國家與民族能夠擺脫積弱,能夠重新
七月十六日,由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全力打造的愛國教育支援中心,在行政長官李家超、教育局局長蔡若蓮等嘉賓的主禮之下,正式揭幕成立。同時,教聯會、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和紫荊文化集團聯合主辦的2022年香港愛國主義教育高峰論壇隆重舉行,國家教育部副部長田學軍、中聯辦副主任譚鐵牛在論壇上發表視像致辭,內地和香港的權威歷史教育專家、本地前線教育工作者在論壇上作主題演講,為香港特區的愛國教育、歷史教育提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