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論平衡觀點的閱讀習慣

我的邏輯很簡單:通識教育科講求議題探究,議題探究倚重新聞時事素材,新聞時事素材絕大部分來自傳媒新聞報道和評論文章。而當傳媒報道及評論愈發觀點單向之時,通識議題探究就很容易變成探究單向觀點,本來沒有成見的,變得有成見;已有成見的,變成加深成見。

克服沉悶享受知識快樂

眾所周知的原因,香港的主流媒體在中國內地議題和香港議題上,有着遠甚於持平客觀的立場傾向。對中國內地議題,有着幾乎偏執狂式病態的抑善揚惡的編採傾向。對香港議題,基本上就是「兩個凡是」:凡是官方的,就必須批判;凡是建制的,就必須矮化。如果把學與教的素材完全依賴本地媒體,那麼長期下來,對學生可就真的起到洗腦的作用了。

筆者並不是主張完全隔絕不看本地媒體報道與評論,事實上這既無必要,也不可能。筆者主張,要盡量擴寬閱讀的層面,一個號稱為國際城市的地方,不能形成閱讀本地依賴症。現在的學生似乎流行一種「懶人包」式的閱讀習慣,只閱讀免費報紙,不讀大報,更遑論國際性的媒體報道;只瀏覽一個大概,不會深入比較不同媒體之間的差異,更不習慣區分報道和評論之間的不同。讀報和學習,都是為了增加視野,不是為了強化成見。

雖然廣泛閱讀會花費大量的時間,而且開頭也會相當沉悶。但是,從來學習就是要先克服沉悶,才能享受獲得知識的快樂。從來學習都是要開頭先集中時間大力攻讀,才能提升學習的效率,也就是能用更短的時間,獲得更高的知識吸納。筆者建議,如果每一個通識議題都廣泛閱讀、深入探究,這的確時間不敷應對。一個簡便有效的辦法,不妨一試:

面對一個時事議題,選擇不同立場的本地媒體報道各一份,選擇一份國內和海外報道各一份,先閱讀報道,後閱讀評論。

一議題閱四報道一評論

這樣的話,等於有本地兩份報道,國內和海外共兩份,再加一份評論,評論出自哪一種立場或者地方的媒體,其實已經無所謂。一個時事議題就有五篇文章(四報道一評論)需要閱讀。這個閱讀量比「懶人包」要大,但比真正深入探究所需的閱讀量要小,中間落墨,其實不難進行。

目前有許多號稱平衡觀點的報道,其實那種所謂的「平衡」,只是立場上看似平衡,實際上不同立場之間的報道內容完全不成比例,版面分布也是明顯輕重有別。該媒體支持的立場,就能享有更多的報道內容,佔有頭版頭條;該媒體反對的立場,就只能塞在報道的下方,內容要麼聊勝於無,要麼斷章取義。

真正能平衡這種假平衡,從而真的擴闊視野的方法,是上述閱讀不同地方、不同立場報道的平衡閱讀。為什麼說先閱讀報道,後閱讀評論呢?報道畢竟還是有一定的客觀基礎,先閱讀報道時,可以避免被評論影響而形成先入為主的看法。在看別人的評論之前,不妨先形成自己的評論。然後在對比參照自己的評論觀點和別人的評論觀點,彼此有何不同。這樣的話,既能保持客觀,又能獲得思想水平的提升。

通識教育科時事探究,並無任何捷徑,還是老老實實從平衡閱讀開始吧。經過一年半載的努力,肯定有所得益的。



 

(2015年3月3日 大公報 B19)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