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傳媒報道手法影響學與教

   

筆者想指出一個很少被關心通識科的人士注意的現象:傳媒報道手法對通識教育科學與教的影響。眾所周知,通識教育科是沒有審定課本的,前線老師無可避免必須自行編撰教學材料,同時亦鼓勵同學們主動搜集新聞時事材料,自主探究學習。換言之,傳媒的新聞報道及評論,其實是教學素材的主要甚至唯一來源。那麼傳媒打造新聞故事的手法,無疑也就深刻地影響着通識科的學與教。

 當然,秉承教學專業的前線老師很少會直接把這些素材當成教材拿去教學,依照教學的需要進行編撰修訂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必須加上足夠多元化的平衡觀點。然而,幾乎每一次有關通識科的業界調查都會揭示,老師和同學普遍認為通識科內容太多,範圍太廣泛,以致備課和學習的時間嚴重不足。

另外,根據筆者參與過的教學分享講座來觀察,不少老師提出一個觀點,就是通識科涉及許多概念和前置知識,未必是老師自己已經熟練掌握的,因此備課壓力就更大了。例如,2014年DSE通識科卷一第1題,問及自由和法治兩種核心價值是否存在矛盾,這意味着師生怎麼都必須掌握若干政治哲學和法理學的基礎知識以備前置吧。2013年卷一第2題,問及立法會「拉布」對市民的影響,這同樣意味着師生首先必須了解公共政策是如何從立法行政關係中被決策出來的吧,這就涉及公共行政學的前置知識了。就算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以外的單元,包括中國單元、全球化單元,乃至兩個科技單元,其中涉及的前置知識概念也不是等閒事,不是一句「常識」Common Sense就能化繁為簡的。

在備課和學習時間不足、前置知識概念繁瑣深奧的學與教壓力之下,老師和學生唯一能「相機行事、便宜處置」的,就是依靠近乎即食式的傳媒報道素材,現抄現賣。就算老師很想平衡教學觀點,就算學生很想深入學習探究,但花不起這時間,看不完這材料。

然而,本地傳媒日漸變得政治化、非中立化,你能對傳媒主導通識科教學素材的現象感到樂觀嗎?就算有老師學生有足夠的批評性思維,感覺到這些新聞故事報道中可能出現的穿鑿附會,也花不起時間精力去整理批駁。假如明年考試設一問題: 「有人認為,政府刪除了通識科有關青少年社區事務參與的課程內容,是源於近年有不少青少年參與激進社運。你在多大程度同意?」如果普遍考生的作答,都是如上述新聞故事那樣泛政治陰謀論式觀點,不必大驚小怪,社會偏見的形成,可謂其來有自。何況正如考評老師透露,即使拿到5級的考生答案,也沒有要求他們一定要平衡觀點。迎合傳媒打造的主流觀點,是最便捷的通識學習,卻是最可悲的教育結果。

 

 

(2014年12月2日 大公報 B22)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