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高考去英語化?

   

中國內地大學高考將取消英語考試?年初以來一直盛傳。五月二十日,在杭州師範大學主辦的第九屆亞洲比較教育學年會上,中國教育學會前會長顧明遠先生聲稱:英語將在2017年退出全國高考,語文、數學在新高考中的份量將加重。顧老強調,英語考試不是簡單取消,而是將改成類似四六級考試的方式,高中三年可考多次,全國如此。

顧老不是等閒人,雖以民間身份發話,但份量不輕。果不其然,一石激起千重浪,顧老話音剛落,媒體和網絡關於「高考將取消英語考試」的消息不脛而走。關於中國內地高考應否取消英語科考試,這個問題可遠遠比香港到底用英語教學還是用母語教學來得複雜得多,值得仔細探討和思量。

這是一個兩難:如果大幅度減低英語教學在基礎教育的比重,那麼的確不利培養更多能夠直接吸收漢語世界以外知識和資訊的國人,固然不利於中國的發展,但過於強化英語教學在基礎教育乃至就業甄選的重要性,那麼不但等於強迫一些外語能力不那麼強的人浪費大量時間去學英語,從而減少了學習其他知識的時間和精力,而且更為深遠的影響是,十億神州盡英語,等於進一步強化了英語的國際語言霸主地位,而且也必然發生重英輕中的此消彼長的文化惡果。

不學,自是不利發展;學,唯恐迷失自我。歷史上的鮮卑人、滿族人躊躇於應否採取漢化措施,兩廂比喻,畢竟當年的胡漢文化差距與今天的華洋差距不是一回事,雖不盡相同,但那份唯恐迷失自我族群身份及文化的焦慮感是一樣的。

有不少論者常常搬出日本教育作為例子,說明在英語教育弱化的情況下,照樣實現現代化進步。關於日本基礎教育中的外語教學,似乎充滿了想當然的迷思,仿佛日本從來不重視在基礎教育進行外語教學,這種看法完全沒來由。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視英語等西方語言為所謂「文明開化」的特徵,在普及基礎教育的課程內一直是極為重要的學科。只不過在二戰前夕和二戰期間,由於軍國主義抵制西方和為侵華的需要,忽然弱化了西語教育,增強了漢文教育。在戰後1947年實施新的教育法案後,英語等西語教育又重新成為基礎教育的重頭戲。印象之中日本人的英語水平真的不甚了了,這可能於教學不得其法有關,但絕對不是在國家教育政策上忽視外語教育。因此,以日本英語不靈光但國家照樣發達作為「英語教育非必須」論的例證,是完全不成立的。

英語退出高考,不等於從此英語就退出了基礎教育,甚至退出了整個教育體系。以社會化的英語考試取代高考英語,恰好是中間落墨:既重視英語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但也不必強迫所有學生在高考階段拼殺英語。尤其現在國家教育政策正大規模重整大專職業教育,沒有必要強迫所有人都必須在高考這個當口拼英語。不少職業與英語沒有多少直接關係,那何必強迫那些有能力在職業技能一展所長的學生浪費時間去拼高考英語呢?不錯,各行各業各個學科都要與世界同類領域保持知識的交往交流,英語乃至各種外語是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但這只意味著每個領域的上游部份(以大學和科研部門為主)必須保持外語能力,並不意味著需要從中游到下游全民皆兵似的英語普及化。就算學生們中學畢業之後,想進一步提升自己英語水平,一年多次考試的社會化英語考試也比一年一次的高考英語來得更加靈活,更為方便隨時進修、隨時考評。

一言蔽之,英語退出高考這個基礎教育的「殿試」,可以淡化因過於強調英語所帶來社會文化衝擊;社會化的英語考評,則更為方便有需要學習英文的人士終身學習和持續教育,從而保持英語教育和學習在國家和個人發展中發揮其應起的作用。

 

(教聯報第59期)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