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為何擁抱EMI(以英語作為學習文理商科的教學語言,English as Medium of Instruction)?因為這樣能有更多的機會學習和運用英文。
乙:好啊,如此邏輯一樣可以用來解釋「普教中」(以普通話教學中國語文科)啊!因為這樣能有更多的機會學習和運用普通話。
甲:英語是世界性語言,普通話不是香港人的日常用語啊。
乙:英語是世界性語言,但普通話是在全球越來越多人學習和應用。普通話的確不是香港人的日常用語,但英語何嘗是香港人日常用語?嚴格來說,普通話也不是許多內地省市當地人的日常用語,但在保留各地地方語種多元性的基礎上,全國同時擁有一種普遍適用的共同語,這有何不好呢?
甲:沒有研究證明,用普通話教中文可以提升中文水平。
乙:也沒有研究證明,用英語學習其他科目,能夠提升其他科目的學習水平。
甲:你搞錯了!EMI是為了提升英文水平。
乙:那是否意味著犧牲對其他學科的學習?
甲:至少你無法否認一點,沒有證據顯示,用普通話教學中文能夠有效提升中文水平。
乙:這就是這個問題最有趣的地方!到底使用普通話教學中文能否有效提高中文水平,香港從來就沒有多少嚴肅的教學實證研究,更多的只是在報刊專欄文章上高談闊論而已。
甲:此話怎講?
乙:比較嚴格的研究有2003年語文教育及常務委員會的《提升香港語文水平行動方案》。
甲:那結論如何呢?
乙:語常會的結論如下:
「至今所得的本地研究結果顯示,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科可以改善學生的普通話能力和中文寫作能力,但不一定能夠提高學生的一般中文能力。」(3.2.12段)
甲:這什麼意思啊?
乙:就是說,能改善普通話說話能力,能改善「中文寫作能力」。但離奇的是,不一定能夠提高「一般中文能力」。這「一般中文能力」和「中文寫作能力」兩者到底是什麼邏輯概念關係,語常會的研究上下文皆語焉不詳。從常識來說,語文能力包括聽說讀寫能力,這是很簡單的算術加法:一般語文能力=聽+說+讀+寫。
如果寫作能力提升了,普通話說話能力提升也意味著本身母語粵語口語能力也至少不會下降,那麼就意味著至少說、寫這兩方面能力都提升了。那照理整體一般中文能力也應該提升了,除非使用普通話導致聽力和閱讀能力下降!此消彼長之下,但這明顯有違常理。
甲:那你到底結論是什麼?
乙:我的結論只有兩點:
第一,香港本地較為權威的研究似乎連什麼叫做「一般中文能力」都未能有效界定清楚,這遑論評估普教中的成效了。
第二,如果為了提升英文水平,不惜妄顧其他術科而使用EMI,那麼使用普教中就算未必真的能提升中文水平,但至少不會使中文水平下降,更加不會影響其他術科。EMI的學習代價高,少人指責;普教中的學習代價低,眾人指責。在這種厚此薄彼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恐怕是無關教學效能的了。
(教聯報第5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