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談到,不少影評對電影《大明劫》都提到治國與治病的關係,彷彿明朝因治不了瘟疫所以才亡國,更有不少借古諷今的論調。於是乎, 瘟疫的防治與管治的興廢,兩者似乎成了正比例關係——瘟疫得治,則管治維持;瘟疫失治,則管治崩潰。好,不妨用通識教育科的批判性思考評論一下這個說法。
不錯,不少歷史文獻記載,明朝末年的大瘟疫的確耗盡了國家和社會的人力物力。明史記載,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就在闖王李自成軍隊逼近北京城時,城內流行瘟疫,染病的明軍「鳩形鵠面,充數而已」。從華北的直隸(河北省)、山西、山東、河南,到華東各省,不同病因的瘟疫大面積蔓延,各地軍民傷亡不計其數。更離奇的是,滿清大軍一入中原,各地瘟疫就相繼消失。這難免讓人誤以為明朝亡於瘟疫不治。
但是,這種說法經不起比較分析。
考驗政府的管治能力
一,明朝末年治不了瘟疫,固然亡國。但清朝末年治理了瘟疫,卻照樣亡國。1910年,東北哈爾濱爆發大瘟疫,當地中外居民傷亡慘重。早已風雨飄搖、瀕臨滅亡的清朝政府這個時候發揮了知人善任的作用:委任劍橋大學醫學博士、馬來亞華僑伍連德醫生全權負責治理這場瘟疫。伍醫生運用其精湛的醫術和專業的疫情控制,不僅很快就診斷出瘟疫屬於肺鼠疫,而且僅用三個月時間就完全控制住了疫情。1911年爆發辛亥革命,清朝滅亡。瘟疫得治,則管治維持,這個說法肯定站不住腳。具體情節,不妨參考中央電視台紀錄片《探索與發現:伍連德與東北大瘟疫》。補充一下,伍醫生可以說是中國走向現代公共衛生防疫的先驅。在1913年和1919年,他受北洋政府委託,再次成功地在東北治理鼠疫和霍亂疫症。留意,這回輪到在歷史課本上臭名昭著的北洋政府。北洋政府在內政外交都頗多劣跡,但在建立現代化公共衛生防疫體系方面,卻下過大力氣。歷史的功過得失,並不是那麼簡單二分。
二,瘟疫得治未必能夠維持管治,那瘟疫失治,是不是就必然管治崩潰呢?根據不同的歷史研究所得,在明朝276年中,各地爆發瘟疫約在60至170多次不等。在傳染病學發展有限和抗生素發明之前,絕大多數的瘟疫其實都得不到有效的救治,最後要麼是不了了之、自然消亡,要麼是當局用軍事手段封鎖疫區,聽憑疫區內的軍民死傷殆盡,這不能說是成功治理瘟疫吧。
再看看清朝,據《清史稿.災異志》所載,總共爆發瘟疫達300次以上,遠遠超過了明朝。清朝的醫療水平也不見得比明朝有了質的飛躍,但清朝也沒有因此而滅亡。直接從醫療上治理瘟疫,這無疑是超越了古代社會的能力。但從瘟疫之後的善後工作上,包括清理病亡者屍體,在受災地區發放賑濟糧食、藥物等,則能考驗一個朝代政府的管治能力,古代稱此為「荒政」。
明清兩個朝代的救荒行政其實都是做得相當到位的,尤其是在古代通訊和交通技術限制的前提下。管治能力的衰落,原因總是多方面的,很難將之歸納到單一因素之下。誠如法國漢學家魏丕信(Pierre-Etienne Will)在其名著《十八世紀中國的官僚制度與荒政》一書的結論所言,未必是瘟疫壓倒了官僚的管治能力,恰恰是官僚制度本身走向了衰落(例如貪污蔓延和荒廢政務等),然後反映在瘟疫救治善後的荒政上的遲鈍和疏忽。簡單來說,首先是官僚管治的衰落,然後才出現瘟疫失治,而不是相反。
通識教育科的公共衛生單元比較多關注當下的議題,這可以理解。但是,如果我們把眼光放遠一些,歷史上公共衛生的議題可是比想像中有趣多了。
(2014年2月18日 大公報 B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