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瘟疫與管治(上)

  

最近內地有一部名叫《大明劫》的電影,講述明朝末年民間醫生吳又可( 姓吳, 名有性, 字又可)為明朝軍隊醫治瘟疫。電影分兩條線敘事,一條線是講述明朝崇禎皇帝面對闖王軍隊的壓力,起用名將孫傳庭,練兵修械,準備反擊,但卻偏偏遇上前所未見的瘟疫,大批軍民飽受感染,持傳統診治方法的醫官束手無策。另一條線則是講述吳又可醫生,嘗試用有別於傳統診治的觀念和方法,重新界定瘟疫的病理學原理和傳染途經,繼而採取不同的處理方法和藥物來醫治,一定程度上減緩傳染的速度,也紓緩了非重症病人的病情。

 這兩條線相互交錯,電影主題非常清晰:治國如治病,治病如治國。國家動盪混亂,猶如人身染重病。重病須小心診斷,大膽治療,既不能因病急而藥石亂投,亦不能抱殘守缺,明知舊法無效仍因循失誤。藥石亂投暗喻崇禎治國混亂而不得其法,亦指孫傳庭將軍濫殺以求立威;抱殘守缺則指傳統醫官的因循失誤。

所謂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題材的電影往往更是借古諷今。筆者不費筆墨去介紹吳醫師的「溫疫論」( 這裡是「溫」,指中醫的重要理論學派「溫病論」,與之相對應的是更為傳統的「傷寒論」。「溫疫」與「瘟疫」的意思不是完全等同)如何創意地突破了傳統的局限,網上有大量資料。另外,我也不去考證吳又可和孫傳庭這兩個真實的歷史人物是不是真的曾經合作過。筆者的興趣反而在於:

閱讀應包括電影電視

第一,借廣泛閱讀來拓闊視野。「廣泛閱讀」是新高中學制一大重要元素,「拓闊視野」更是通識教育科的其中一個教學目標。筆者認為, 「廣泛閱讀」不應僅僅停留在書本閱讀和網文閱讀。今天的閱讀,應該包括電影、電視,包括故事片、紀錄片等等。本欄目不止一次提到過,現在無論內地、香港、日本、韓國、乃至歐美,都有大量優秀的電影、電視劇、紀錄片出品。影視不一定僅僅是娛樂,在娛樂中閱讀學習,豈不更是一舉兩得?什麼叫「拓闊視野」?透過閱讀,你了解到了以前不曾了解的材料,了解到了正規課程裡沒有教過的知識,這不就是拓闊了嗎?吳又可的故事,尤其是結合明末華北大瘟疫的歷史背景,恐怕中港台澳兩岸四地的中小學歷史課本都不曾提及過。

第二,啟發思考和延伸思考。新高中學制和通識教育科都宣稱十分注重啟發思考和延伸思考,連通識科考試都有專門的「延伸回應題」題型。看了電影《大明劫》,受到什麼啟發?能作什麼延伸思考?這可多了,比如:從吳醫師與傳統醫官的診治對比看傳統與創新,尤其看看到底「創新」是如何扎根於傳統,又突破於傳統。從吳醫師與孫傳庭的對話,看治國與治病的類比關係,以及了解到明朝衰老的原因除了政治、經濟、軍事等人為因素之外,還有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重要因素:疾病。1997年,美國加州大學生理學教授Jared Mason Diamond撰寫出版了一部暢銷書《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書中強調了一個往往被歷史學家忽略了的影響人類命運的因素:疾病。看完《大明劫》,最好的延伸閱讀就是這本書。

第三,批判性思考。不少對《大明劫》的影評都提到治國與治病的關係,彷彿明朝滅亡就真的主要是亡於瘟疫,彷彿如果明朝真的廣泛推廣老吳的診治法,便可稍微挽救這個王朝的命運。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思考題:明朝治不了瘟疫,亡國。這兩者真有因果關係?看看接下來的清朝,清末東北爆發鼠疫,但清朝政府成功而有效地治理好了,但照樣亡國!說明瘟疫與管治,這兩者可不是簡單的正比例關係。有關的思考,請看下期。

 

(2014年2月11日 大公報 A21)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