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有一句很著名的說法:細節決定成敗。套用到香港今天的處境,筆者在全國港澳研究會表達的第二個觀點是:行政細節決定政治成敗。
這裡所說的「行政」,我指的是公共政策醞釀擬定的過程。與內地顯著不同的是,香港許多政府政策的決定,並不是僅由政策局長或者常秘一手包攬和決定,而是必須經過一系列的法定諮詢和委員會決策的程式,讓社會各方持份者可以參與其中,對政策草案作不斷的添磚加瓦,然後才形成供行政會議拍板和立法會審議的定案。根據民政事務局的網頁資料,目前總共有3800多名社會人士在約460個諮詢及法定組織中,參與這些政策的行政過程。
這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金耀基教授上世紀七十年代所提出的概念──行政吸納政治。通過建立龐大的半官方諮詢體系,廣泛吸納各階層、各利益團體的人士參加,賦予這些人士的社會地位和政治發言權,爭取他們同當局合作,輔助政府決策,掌握民意要求,穩定社會。西式學術語言雖然精確,但索然無味。用一個未必恰當的中國傳統政治術語來做比喻,反而生動多了──朝廷招安!
「招安」模式一直行之有效,直到公民社會的崛起,尤其是民粹主義化的公民社會。把宋江納入了朝廷,以為足以吸納民間聲音,誰知他之外還有方臘。方臘可不吃招安這一套,就算他未必能「彼可取而代之」,但徹底對着幹是肯定的了。就算在宋江團體之內,也有李逵之類喊着「招安招安,招甚鳥安」的成員。朝廷把他們納入了體制,他們卻在體制之內繼續只管反對,不求商量共識。
以國民教育科為例,這個課程政策早在回歸前已是業界共識要推行。2011年推出的課程綱要,是經過課程發展議會專責委員會草擬,並進行過許多場針對校長、教師等不同持份者的問卷調查、深入訪談等意見搜集,不斷加以更新而成,立法會的質詢也上過好幾回了,贊成的一直也是多數。但一經傳媒斷章截句的報道,掀起一場寧願反對錯、不要放過對的社運,就把多年進行的一切吸納民意以作調整的法定諮詢程序給全盤否定了。沒有參加過諮詢程序的「方臘」們,固然蔑視一切法定諮詢。就算那些曾經參加過諮詢、表達過支持的人士,也忽然化身為「李逵」,完全無視諮詢過程檔案中那些他們曾經表達過支持的紀錄。
在今天這個民粹主義化的公民社會和傳媒偏頗的環境當中,如何能持續調整優化這個行政過程,建立能夠頂得住民粹衝擊和傳媒歪曲的政策認受性,是個關乎政治成敗的重要課題。
(2013年12月17日 大公報 A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