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越來越多的中國家長把子女送去美國接受基礎教育時,美國的基礎教育卻在近年興起了向中國學習的潮流。2011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一份國情咨文上提到中國教育制度和方式的合理性: 「中國人對子女的教育開始得更早、用的時間也更長,並且更強調數學和科學。」
同年《華爾街日報》對兩萬名讀者進行調查,在嚴格的東方教育和鼓勵性、啟發性的西式教育兩者之間,高達62.5%的讀者認為前者對孩子更有利。而持中立態度和贊同西方鼓勵式教育的人合計才不到38%。另外,越來越多美國的公立學校轉型為「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後者比前者更強調嚴格的學生紀律,統一的課程和評核,強調記誦和灌輸的學與教方法等。
如果據此而認為東西方教育潮流開始逆轉,這結論又未免下得過早。但這種現象又的確值得我們深思,尤其當下正值香港新學制邁入中期檢討之際。說起香港的學制課程改革,其實其源頭目標多多少少是衝着舊學制舊課程的填鴨式教學,希冀透過改革而由知識灌輸轉變為技能培養,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性。可以這麼說,新學制新課程是介乎純粹東方式的嚴格教育和西方式的鼓勵教育之間,既沒有完全放棄知識基礎培育的重要性,也沒有走回填鴨式教育的舊路。我這樣說,並不是為香港教改貼金,而是實事求是地指出香港教育改革是有其非常審慎的一面,並不是坊間有些人所誤解的那樣翻天覆地式。
填鴨式教育讓孩子痛苦
填鴨式教育,以及中國內地那種「應試壓倒一切」的教育,弊端並不在於扼殺孩子們的創意。美國心理學家K.AndersEricsson的研究表明,要成為某方面真正的專家需要大約一萬小時的學習和實踐,而且需要老師給出「建設性的,甚至是令人痛苦的回饋」。真正的弊端是讓孩子們的成長變得極為痛苦壓抑,長期陷入無止境的學習複習和考試當中,童年人生中的其他方面被徹底忽略。愛玩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因為苦行僧式的學習而壓抑了這種天性,這本身就是一件殘忍的事情。
西方教育強調鼓勵
相反,像西方那種強調啟發、強調鼓勵的教育方式,似乎也沒有什麼客觀的研究數據能夠證明它的成效。學生在某個學習問題上受到了啟發,不一定意味着學生會繼續鑽研這個問題,更為常見的是學生逃避思考,要求老師直接公布答案。正如我們日常生活中喜歡猜謎和IQ題,但又往往缺乏耐性去深究思考,巴不得出題者直接告訴我們答案,一解謎團。鼓勵也是如此,一次鼓勵,會很感動;再次鼓勵,效能減低;三次鼓勵,麻木無感了。
香港教改,既為填鴨式教育鬆綁,但又不是一頭栽向西方式教育,雖然此路遭逢諸多反對聲音和質疑,但我個人是認同這種中庸做法,雖然這條中庸之路並不易行──教師不易教,學生不易學。
(2013年10月22日 大公報 B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