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風聞坊間有意見認為,為了減少通識教育科的學與教壓力,建議取消單元五和單元六,也就是環境教育和公共衛生兩個單元,對此筆者大不認同。
環境單元和衛生單元,涉及一些科學科技的常識性知識,對於不是修讀理科的同學來說,似乎有一定的學習難度。同理,對於不是教授理科的老師來說,同樣具有一定的備課壓力。但是,環境議題和衛生議題,卻是最適合學生用來探究社會時事議題的切合點,為什麼這麼說呢?
環境議題和衛生議題,對於同學來說其實最為貼身,幾乎是日常生活中最容易接觸到的議題。從個人生活習慣,到家居生活環境,再到社區衛生環境;從衣食住行,到工作學習的地方,幾乎無處不在都有觸手可及、舉目可見的環境元素和衛生元素。誠然,環境科學屬於專業的科學知識,公共衛生也是涉及許多醫療科技的專門知識,但這絲毫不妨礙同學從環保常識和衛生常識的角度來認識了解這些相關議題。科學知識可以很抽象複雜,但科學常識卻是人人可學可理解的。何況,現在初中課程幾乎一定包含綜合科學,這些環保常識和衛生常識,同學很早就系統地學習過的。
涉及大量社會議題
更為重要的是,環境議題和衛生議題遠遠不止於科學常識的普及化,更涉及大量的社會議題爭論。到底為了解決空氣污染和全球暖化,在可再生能源發展條件有限的前提下,應否徹底淘汰石化燃料,繼而轉用核能?家居垃圾分類有利於環保地處理固體廢物,但在香港這種地狹人多的環境下,的確帶來諸多不便,那該如何取捨?一定程度減肥的確有利健康,但純粹為了容貌而使用藥物等帶副作用的方式來減肥,甚至注射肉毒桿菌之類,又是否值得呢?
諸如此類的問題,雖遠還近,同學完全可以從身邊開始留意,甚至從自己個人生活中開始留意,自己有沒有節省能源的習慣?自己身處的社區有沒有家居垃圾分類的做法?自己想不想減肥?甚至做更進一步的醫學美容?從自己身邊開始思考反省,然後在老師的指導之下,透過運用多角度分析方法、批判性思考等不同的技巧,把發生在身邊的環境衛生元素,推而廣之,分析評價整個社會的環境衛生議題,這對於同學來說,遠比一開始就分析評論社會政治經濟議題來得容易掌握。對於中學生來說,理解環境衛生的概念,總比理解社會政治經濟的概念來得容易;辨識和評價環境衛生議題的不同持分者意見立場,也比辨識和評價社會政治經濟議題來得容易吧。
因此,單元五和六,不止同學易於學習,而且是打好通識科議題探究學習模式基礎的最佳切入點。
(2013年10月15日 大公報 A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