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你在多大程度上支持取消通識科?─明年會出這題嗎?

 「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取消通識科必考?」如果來年新高中通識教育科考試真的以此來命題,不知讀者有何感覺?我就覺得有點詭異。

 不是嗎?一來通識教育科關注時事,那麼最近關於通識教育科應否列為必修的爭議驟起,該議題自然也落入教學和應考的範圍內。二來這個議題本身的爭論焦點就是通識科應否必修必考,那麼如果以此爭議點來做考試命題的話,等於用考試的方式來考考大家這該不該考試!如果明年真的出這題,不妨想像一下考生的作答處境─如果考生反對取消,認為應該考,那麼就「活該」你考下去;如果考生支持取消,認為不該考,那麼考生你現在在幹嘛?不也是在考試嗎?你那「通識科不該必考」的觀點,也不得不通過考試本身來表達。大哲學家約翰.穆勒(John Mill)曾經討論過「人有沒有放棄自己自由的自由」,他的結論是沒有。異曲同工,我們的考生在必考的框架之下仍有同意或者反對取消通識科必考的表達自由。

我不知道考生若真的面對這種考題的時候,會有啥感覺,我就會有不自在的感覺。當考試題目問及我對一個社會時事議題的看法之時,對於我這種相對較為關心時事的人來說,我會飽含熱情、充滿表達意欲地去表達我對這個時事議題的看法。我這時的心理狀態,絕不僅僅是一種理性分析的狀態,更是一種智性得到滿足、觀點得以表達的感性愉悅。

高分反令人不自在

但是,如果這種愉悅只是建基於考試評分,而對我所說的觀點內容實質並不是關注重點的話,那麼這種給予我表達對時事觀點看法的機會,其實無異於真人show─無論這個過程如何仿真,終究不是真的。我持同意立場也好,持反對立場也罷,說到底都只是一種文字遊戲,不必認真。就算我洋洋灑灑地陳述支撐我立場的各式論據,能夠讓評分者有所觸動的,不是我所立論的實質理性(substantial rationality),而僅僅是我所鋪排的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換句話說,評分者對我的立論論證會保持「專業的」冷漠,他們只關心我的論證過程是否形式上具備多角度思考、正反論證之類元素而已。就算我認同應該取消通識科必考,並且拿到了高的分數,但其實這只代表評分者認為我的答題論證具備了上述形式,並不代表評分者乃至當局認同我的這個取消通識科必考立場。所以,這個高分的結果反而更加令人不自在。

注意:筆者並不是因此而主張通識科應該依照立場來評分,筆者只是提出,就算不依立場、只看論證這種評分原則,也一樣可能存在內在的問題:

既然你(指評分者)認為我(指考生)的論證是有理有據有力的,那麼你就自然認同我的立場,這在邏輯上是順理成章的。在這種情況下,你評我高分,其實既可以說是因為前者,也可以說是因為後者,兩者純粹只是一體兩面而已。由此引申出來的是,你不可能既認為我的論證有理有據有力,但又不認同我的立場。筆者只聽說過「我不同意你的意見, 但誓死捍衛你表達意見的權利」,但從未聽聞過「我不同意你的立場,但誓死同意你支撐立場的論證」。

(2013年9月17日 大公報 B19)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