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歷史科的學生學習動機,其實也不是很抽象的學理問題。人,總是喜歡聽故事的,學生更是喜歡,因此學習歷史科最原始、最樸素的動機,莫過於想聽故事。記得以前讀書之時,男同學往往喜歡聽《三國演義》之類的英雄故事,而不少女同學則喜歡聽些宮廷幃幕的典故。中國歷史悠遠流長,上課之時還愁沒有故事可講?何況歷史科幾乎是唯一一門以「講故事」為主要講課形式的學科呢。
故事聽得多了,尚在身心發展階段的青少年學生,就會漸漸產生一種「英雄崇拜」和「嚮往歷史」的情意結。對《三國演義》了解多了,會開始仰慕和崇拜諸葛亮、趙子龍之類的英雄人物,會對《三國演義》裡面叱咤風雲、波譎雲詭的歷史情節充滿嚮往,彷彿恨不得時空倒流,自己穿越回到那個歷史場景,與諸葛亮一起計賺曹操,與趙子龍一起百萬軍中藏阿斗。香港邁入七十年代普及教育之時,學生不止可以透過上中史課、讀歷史小說來接觸歷史,更有大量的古裝電視劇、電影,以及情節亦假亦真、文筆流暢動人的金庸、梁羽生、古龍等作家的武俠小說。這些飽含歷史元素的文藝影視作品,客觀上有助加強學生本來已有的讀歷史聽故事的學習動機。
趣味在做史實偵探
但歷史科畢竟不是榕樹頭講故事,歷史科老師也不是電台講故事、廣播劇的演員。學習歷史科,總不能永遠停留在聽故事的層面。歷史科作為一門學科,有其嚴肅和理性的一面。喜歡聽歷史故事,不等於喜歡歷史。歷史科,與其說是由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所組成,不如說一個又一個的謎團所組成。歷史科真正誘人之處,並不在於那些被文學化渲染了的故事情節,而在於把許許多多像碎片一樣的歷史材料蒐集起來,判斷它的真偽,然後把這些碎片重新拼湊出一個完整的歷史事件原貌。一言蔽之,歷史科真正而持久的趣味,不在於做故事聽眾,而在於做史實偵探!
幾乎每一本中國歷史科課本,都會提到北宋初年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事件。最初聽這故事,的確也有些趣味:君臣之間,幾盅黃湯下肚子,幾句閒談杯盞間,一眾大將居然乖乖交回兵權,完全沒有前代劉邦和後世朱元璋的血腥殘暴,這是歷史科聽故事的樂趣。然而,隨着學習探究的不斷深入,漸漸發現原來這個所謂的「杯酒釋兵權」,僅僅出自一部正史記載《續資治通鑒長編》,其餘如《宋太祖實錄》、《三朝國史》等正史毫無提及,幾乎只是孤證。判斷歷史事件的真偽,一如判斷常理,兼聽則明,孤證難立。再深入一些探究,《續資治通鑒長編》是根據《丁晉公談錄》、《王文正公筆錄》和《涑水紀聞》三部由不同的北宋官員所撰寫的私人筆記而紀錄此事。但根據現代學者考究發現,三部筆記關於此事的記載,其實細節之處大相徑庭,甚至相互矛盾。不敢說「杯酒釋兵權」事件一定是假,但至少其所發生的時間、人物、場合和情節,是存在極大疑問的。查找史料,辨別史料,推斷細節,重構細節,這種如偵探查案般的探究趣味,才是歷史科的魅力!
(2013年6月18日 大公報 C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