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談到學校在品德教育上面對的第一個困難:內涵難有共識。這一期談第二個困難:流於形式,走馬看花。
教學時數有限
所謂流於形式,如上期所言,學校必須編訂品德教育的課程內容,然後分配教學人手,規定教學時間,劃分課內課外。品德教育有眾多的內容項目,每一個項目所能分到的教學時數其實非常有限。熟習學校運作的人士就一定明白,學校通常的做法是全年平均分配,例如這個禮拜講授如何待人接物,下一個周會邀請校外嘉賓分享青少年正確理財,再下一個月帶學生去探訪老人院進行社會服務。每一個涉及品德教育的項目內容,都必須細緻分配到每一周的課節教學或者課外活動安排之中。
就算一間學校想着重進行品德教育,不想過度被應試教育所牽制,但能夠獲得的教學時數畢竟還是有限的,家長也不會接受品德教育的課時超過學科教育。學校作為一個擁有幾十教師、上千學生和過億元教育資源投入的機構,規劃管理必須有條有理,這是任何機構有效運作的應有之義。因此,任何學校一定少不了校曆表和上課時間表。無論什麼科目、什麼活動,都必須納入這兩個時間分配的表列之中,否則很難臨時得到學校資源和師生的關注。
好了,在上述條理化的教學管理體制之下,品德教育就會被分拆成不同項目,各自安排不同時段和教師資源。一年下來,在帳面上學校當然「進行」了許多不同形式的品德教育內容項目,但是能起多大實質作用?品德教育不同知識教育,後者可以分拆,可以按部就班,可以逐項攻關,但品德教育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何曾見過孔夫子會把「君子」這種道德人格分拆成不同科目?然後今天教導顏淵式的安貧樂道、明天教授子路式的忠貞正直、後天再來講授反面的冉有式的聚斂民財、宰予式的朽木難雕?這叫什麼話!
但現代的科層化學校教育體制,就決定了即使品德教育也必須分拆細化進行,像孔夫子那種在日常生活當中隨教隨學、在實踐中從旁指導,那是完全不可能的。品德教育之所以在學校教育中起不到社會所期待的效果作用,絕對不是因為過分重視應試教育,而是源自現代的結構化學校教育體制與品德教育的實踐性質兩相不容!
如此說來,品德教育豈不是在學校不可真正實施?品德教育的最前線不是學校,而是家庭。如何促進家校合作,共同做好青少年學生的品德教育,這是一個重要但一直被忽略了的教育議題。
(2013年3月26日 大公報 A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