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之內,連續揭發兩宗青年弒殺父母兇案,不少有識之士又「例牌」責怪學校教育在品德教育上的缺失。光埋怨學校沒有用,問題的重點是:為什麼學校在品德教育會有所缺失,到底學校進行品德教育之時,會面臨什麼困難?
一個「例牌」的說法是,學校過分重視應試教育,以致忽略了品德教育。這種說法非常流行,但卻經不起嚴謹的思考檢驗。品德教育有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培養學生毅力,有較高的情緒智商。這些品德的培養,不可能透過課堂講授、抽象說理來達致的,而是透過現實生活的處境來提點學生注意,涵養學生品格。應試的過程,這本身就是一個學生經常面對的現實生活處境。別以為死記硬背就一定不好,能夠耐得下性子去死記硬背的,這本身就是毅力。何況今天的課程老早就打破了純粹依賴死記硬背的做法,廣泛閱讀,深入思考,良好表達等靈活多變的學習元素早就滲入到各個學科之中。學生無論是依循老師的教導,還是自己主動學習,這學習知識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品格教育的實踐過程。
培養難靠課堂講授
當然,有讀者可能認為,應試教育只能培養學生專注力和毅力之類品格,弒殺父母案所反映的是青年人罔顧親情,冷血殺人,這方面應試教育就幫不上忙了吧?筆者同意,重視親情,重視生命這些重要品德教育,應試教育的確幫不上忙,但「非應試教育」也不見得能幫得上任何忙!兩者皆不能,這才是學校進行品德教育之困境。
我們試想像一下,在校園環境內如何進行非應試的品德教育?首先編訂一本甚至一套品德教育教材,然後分配負責任教的教師分班教育。怎麼個教法?不外乎兩種方式:課室內和課室外。課室之內,依書講授,附以短片和分組討論,今天說孝親,明天談公德。課室之外,或帶隊參觀展覽,或參與社區服務。看上去似乎不錯,內外結合,動靜得宜,而且沒有考試壓力。老實說,現在絕大部分學校其實就是這樣進行品德教育的。那到底問題在哪?困難在哪?
第一,品德教育的內涵界定難有共識。上面提到的教育方式,而非教育內容。到底品德教育應該包括些什麼呢?同時不應該包括些什麼呢?說得好聽點,香港多元社會,辦學團體可以各自發揮,美其名曰「辦學自主」。說白了,恰恰是因為難以在不同宗教、非宗教等辦學團體之間取得共識,所以不得不聽之任之。一個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至少在德育教育方面嘗試尋求最大公約數,整理出一些本以為容易獲得社會大多數認同的元素,結果卻因政治而廢德育。
有論者會反駁我,教品德就教好了,扯什麼國民教育?品德教育,教導學生能合乎情理地關愛自己、親友、社會,乃至國家和世界。這是一個推己及人的過程,何以一到「國家」這個環節,就嘎然為止呢?為何「國家」成了一個說不得碰不得的政治禁忌?品德教育,一如通識教育科課程設計那樣,說到底,就是指一個人在個人成長和人際相處兩個方面什麼應為、什麼不應為。從關愛身邊人,一直外推到關愛社會(與同社區的他人相處)、國家(與同一國的他人相處)和世界(與同一地球下的他人相處),其實在廣義上也屬於處理人際相處的應為與不應為而已,有什麼好禁忌的呢?還會有人反駁我,既然提到了通識教育科,那其實通識科個人與人際單元已經包括品德教育元素了,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毫無必要,品德教育內涵雖然未有共識,但通識科的討論式學習能夠做到刺激學生思考。這一點不值一駁!理由很簡單,品德教育、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不需考試;通識教育科,必須考試。知識可以考,品德如何考?品德教育,知行合一。考試只能考「知」,不能考「行」。中國上千年的科舉考試,所考課程文本不脫六經、四書等儒學經典。儒學恰恰就是道德學問、品德教育,科舉考試只能考核對品德所知如何,不能考核對品德實踐如何,結果帶來什麼科舉和官場流弊,歷史課本有大量解說,不用我在此多提了。
(2013年3月19日 大公報 A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