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上有線電視清談節目,有觀眾提到,中國不要只顧着搞衛星火箭上天來「攞威攞面」(耍威風要面子),先搞好奶粉生產再說吧。這種將科技進步為「面子工程」,甚至不自覺地將近年科技進步看成與國計民生背道而馳的思維,不僅在香港非常有市場,似乎在內地同樣存在這種爭論。老實說,筆者非常不同意這種說法。
忘記科技改善了生活
莊子曰:魚相忘於江湖。講的是魚生活在水中日子久了,不知不覺間都忘記了自己是生活在江水湖水之中了。同理,人們生活在高科技之中,也會不知不覺地忘記了科技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改善了。中國現代科技的進步,在晚清和民國時代,主要是從事引進技術和科技教育,真正的技術掌握和突破,幾乎全部集中在1949年建國之後。在改革開放之前,科技的進步主要服務於國防和重工業。但在改革開放之後,尤其是有了前三十年的重工業科研技術的積累,科技的進步已經不僅僅是滿足於國防的需要,官方和科研部門早就有意識地把科研和經濟民生項目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所謂的「科技面子工程論」,其實完全是想當然,經不起任何事實的考驗。
聊舉數例:北斗星計劃,使中國能夠擺脫對美國GPS的依賴,獨立地開發和使用全球定位系統。這不用我細加解釋,駕車的朋友自然明白定位系統的民生用途。這裡只提一點,之所以要開發這套系統,請大家回憶一下1993年的銀河號事件,中國貨輪在沒有自己導航定位系統而不得不依賴GPS,結果被美軍輕而易舉地非法截查。
神七、神九以及載人衛星上太空,這些更是與經濟民生完全不可分割。但凡去過內地的香港人(堅持不願去看看或者視若無睹的,我就無話可說了)都很清楚兩點:第一是內地電視台非常多,衛星電視有線電視等等,遠非香港可比。第二是內地無線通訊網絡覆蓋面非常廣泛,大山大嶺也有訊號。這些靠的是什麼?這些與中國的太空科技和通訊科技的發展息息相關,難道這些不是經濟民生?
更為重要的是,太空科技(內地稱作「空間科技」)的發展,並不僅僅是一兩個項目,而是一項技術的投入研發可以帶動一系列的科技發展。根據中國科技部的說法,近年研製的1000多種新材料中,80%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製完成的,有近2000項空間技術成果已移植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包括衛星通信、導航定位、氣象預報、減災防災、遠程教育等,通過航太科技工程的實施,可以推動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以及材料科學、工藝製造等一大批高新技術的發展。
正如科技部長萬鋼所言: 「科技歸根到底就是為了民生。」只不過大家都對日常生活中許多因科技而改善了的細節不加留意而已。
(2013年2月5日 大公報 B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