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中國改革與傳統關係──絕非簡單二分﹗

「現代中國」單元的文化主題,筆者有三項觀點﹕

 一,改革開放和傳統文化兩者之間並不是簡單的此消彼長關係;

 二,在改革開放和傳統文化之間,尚有四九年建國至改革開放前形成的共產“新傳統”;

 三,對傳統文化的界定,尤其是民俗,不宜“泛儒家化”。

對於舊的文化傳統,共產新傳統和改革開放這三者關係,筆者作如下概括﹕

 新傳統批評更否定舊傳統,

 改革後修正且改良新傳統,

 改革後復興但異化舊傳統。

 新傳統批評更否定舊傳統:四九年後的極左思潮對中國傳統文化帶來了幾乎是毀滅性的衝擊,這一點毋須再細論。

 改革後修正且改良新傳統:改革開放逐步修正四九年以來極左思潮對國家發展的干擾,但修正不等於全盤否定新中國,故此筆者稱之為“改良”。這正是通識「現代中國」單元主題1(中國的改革開放)的焦點。

 改革後復興但異化舊傳統。這是課程修訂後的「現代中國」單元主題2(中華文化和現代生活)的焦點。改革開放不但沒有進一步否定中國傳統文化,相反改革開放所提倡的思想解放,使傳統文化有了廣闊的空間得以復興。

 但是,傳統文化雖然得到復興,但改革前對傳統的過度破壞,使現今的中國人(尤其是中年人和年青人)對傳統有著十分陌生的感覺。改革開放後的經濟發展大潮,又使這種傳統的復興披上了極為濃厚的商業味道。

 陌生感,意味著對號稱“文化產品”等事物缺乏文化判斷力。商業化,意味著對傳統文化的詮釋、對哪些傳統的應予推廣(以及不推廣)、推廣的方式等,唯能否營利而定。且看下言﹕

 伏羲東奔西走,黃帝四海為家,諸葛到處顯靈,女媧遍地開花。

 這是內地網民所作,諷刺各地為搞“文化旅遊”,把伏羲等老祖宗跟當地硬拉關係,弄得四處都是聖人故鄉。

 另外,四九年停止祭孔,文革停止祭黃帝。雖說改革後逐步恢復,但祭祀之禮法,比起日本、韓國祭孔,台灣的中樞遙祭黃帝陵,大有禮失求諸野之感。

 取消之理據、恢復之緣起、異化之根源,不但值得深入探究,更重要的是,不要想當然地做“傳統-西化”這種二分法。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