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BBC紀錄片《成吉思汗》中,蒙古大軍在西征歐亞大陸後,回師攻打中國的金朝。片中描繪金朝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近郊,盡是楊柳輕揚、平湖光影、山巒翠綠、水稻盈野,中州北國居然是一片江南風光!
不少人對中國有一種慣性思維,要麼覺得中國人依舊生活在傳統當中,要麼覺得中國人已把傳統摧毀殆盡。荷李活電影多傾向前者,海外華人學者多傾向後者。
先說前者。不少西方人不但把現代中國想像成古色古香,而且這種古色古香要麼是五六十年代英美唐人街風味,要麼變成文首所言的江南風光。且莫說現代中國與古代中國存在巨大的差異和斷裂,即便是古風中國,也不盡是溫文婉約。塞外大漠,關東林海,西域綠洲,藏地雪峰,皆無限風光。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中華民族之民風,又豈止江南之陰柔。有時西方人眼中的中國,只是他們想象中的東方風情而已。透過西方電影、大眾傳媒來了解中國,只會更加霧裡看花。
再說後者。「一生為故國招魂」,這是余英時教授形容一位在香港長期從事傳統文化研究傳播的教育家、學者。四九年後,中國經歷數次社會運動,傳統文化確實弄得七零八落。甚至再推溯到新文化運動,中國傳統真的已是花果飄零,這的確令人心酸。然而,光有文化鄉愁,是不足以在這全球競爭的環境下生存的。傳統文化的確光輝燦爛,的確曾經光輝燦爛過,但也恰是這份光輝燦爛,我們無法憑著它來回應一百多年以來的內外挑戰。
有人曾問林語堂,一輩子翻譯英國文學,為什麼不到英國去看看呢?林說,我想見的人,都不在了;現在的人,我一個都不想見。林熱愛的是古典的英國,並非現代的英國。英國國勢衰落了,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現代英國不但頂住了一次又一次的內外壓力,而且將傳統和現代揉合得渾然一體。工業時代的英國離去了,文化創意的英國迎來了。據英國政府創意產業部統計,每五個工作人口中,就有一個服務於創意產業。英國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係,難道不能給我們啟示嗎?
對於中國,傳統可眷戀,但不可沉溺;現代可追求,但不可迷失。
(教聯報第4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