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絢爛歸於平淡?

事物發展總是這樣的,開頭轟轟烈烈,經過一番四處摸索、大膽嘗試之後,就會慢慢地平靜下來。先前的行動、躁動、盲動,當逐漸發覺不大對勁時,要麼就放慢腳步,要麼驟然停下。筆者沒有做什麼統計調查,不知道有多少學校現在教授通識教育科之時,仍舊擺開陣勢,在課堂上打搞分組討論、角色扮演、辯論之類活動教學。但從常理常識上判斷,也就是通識科經常唸叨的所謂common sense,應該不會再有很多學校這樣教法,尤其是經過第一屆文憑試洗禮之後。

 因材施教

注意,我不是從根本上反對上述活動教學,我一直反對和質疑的是,這些活動教學與通識教育科所宣稱的教育目的並不對應。與通識科的實際考評要求相比,就更加風馬牛不相及。所教非所想,所考非所教,這種互不對口的情況,其實前線老師都是十分清楚的,奈何當時官方宣傳風頭正勁,總得順風而行。

但是,雖說由絢爛歸於平淡,但到底應該怎麼個平淡法?目前的問題是,如果不盲目進行活動教學,那又應該如何教法呢?完全改為直接講授,只是從一個極端變為另一個極端。更重要的是,通識科始終不是固定課程範圍,始終難以純依課本教材,直接講授,也是不知講些什麼好,或者不知講到哪裡為止。

因人而異

因此,筆者認為,下一個階段通識教育科的教學嘗試和教學交流,應該集中探討──在活動教學與直接講授之間,走出教學的「第三條道路」。

所謂教學法,筆者的理解是,是為了引起學生學習動機,及協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掌握所採取的方法。至於教學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講授、提問、組織學習討論活動等,都只是形式,形式永遠要服從目的。學生對通識科的學習動機如何?尤其是當他們了解了第一屆考試的實況之後。學生在掌握通識科知識、技能方面,面對什麼困難呢?這些看似家常便飯的問題,卻是改善教學的基本依據。

上個月,筆者從考評局官員口中了解到,考評局將會把第一屆考生的真實答卷擺上網,作為展示水平參照評分標準的一個重要參考,這絕對是一項德政!五個等級,考生到底展現出怎樣的差異?這對前線教學有着難以估量的意義。我們整天在喊以學生為本,真正的學生表現,恰恰就是體現在這些在時間壓力下作答出來的內容上。改善我們的教學法,就應該細緻地研究這些樣本,找出同學的差異,才能對症下藥地調整教學,協助同學更好地理解掌握。空談教學法,而沒有針對性地研究學生表現出來的學習差異,等於醫生不加診斷就動手治療,這又如何得以藥到病除?


 

(2012年10月16日 大公報 B22)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