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誰發明「國民素質」這個概念,魯迅?柏楊?這是一個貌似合理、實則廢話的概念。每當祭起「國民素質」這個法寶,總會激起人們一番慷慨激昂的褒貶,但絕少能引起冷靜沉着的思考。
我不反對用「國民素質」一詞來衡量一國之民的共同品格、公德、知識等各方面的水平高低。但要強調的是, 「素質」只是表象,不是本質; 「素質」是果,不是因!如果我們不問本質、不問因由,只是懂得一股腦兒地咬着表象加以褒貶評價,這不但無助於加深對問題本質的了解,而且這種褒貶也流於輕率和不公正。
誠然,當我們面對眼前不同人等的言行舉止時,經常會自然地產生讚許、厭惡或者漠然等情感反應。比方說,當你看見鄰家的小孩每天早上都會對你招呼「早上好」時,你會為他的禮貌懂事而讚許。當你看見有人在你面前打噴嚏、吐痰時,你自然會對他的無禮感到厭惡。這種自然自發的好惡感,恰恰是人類道德倫理最原初、最本端的起源。然而,這種最原始的道德本能又往往成為阻隔我們透過表象而深入思考的最大障礙。你是沉浸在鄰家小孩禮待所帶來的道德滿足之中,還是會細心觀察,原來鄰家小孩只在他父母在的時候才會表現出禮貌;父母不在時,禮貌消失。你是在發泄對那人公然噴嚏吐痰的道德厭惡,還是多長一份心思,想想那人會不會是身染疾患,噴嚏吐痰都是不由自主?
讀者可能覺得我小題大作,對,如果僅僅是褒貶鄰家小孩和路人甲乙的素質,的確犯不着這樣尋根究底。但如果是褒貶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素質,就不能不這樣嚴肅認真,單憑條件反射式的道德評價,只評表象、不問本質,只見果、不見因!
日本人在天災面前表現出鎮定自若、秩序井然,並不是日本人與生俱來都是這般臨危不懼,恐怕是源於日本政府多年來抗災教育做得好,使日本國民對政府抗災充滿信心;充滿信心自然不必慌亂。中國人表現出慌亂,也並不是中國人心理素質特別弱,而是中國過往經濟發展過程中,對救災防災工作做得不夠,以致國民面對災害時往往需要自力應付,不敢對其他冀望太多,這自然慌亂。近百年來中國人的天災人禍又偏偏特別多,苦難幾乎成為我們的民族記憶。如果只咬着「國民素質」這個表象不放、不問其根源,不但無助解決現實問題,而且對於深陷苦難驚慌心理糾結而不能擺脫的國民來說,缺乏起碼的悲憫和同情。
那些動輒痛斥中國國民素質低落的人,如此缺乏深度思考、如此缺乏悲憫同情,又何嘗不是素質低落!
(2011年5月6日 大公報 A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