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中國單元之提綱挈領─制度變遷

研習中國單元,如何在眾多零碎材料中理出頭緒?若理不出頭緒,所謂研習,只不過在追逐一大堆每天每處都在劇變的數據、資料,沒有任何價值。那如何理出頭緒呢?有一處可作提綱挈領——制度變遷。

 整個中國當代問題,都是與制度變遷有關。研究中國問題,必須從制度方面着手,方能扼其核心。那有什麼制度呢?從大處着手,即中國的整個社會經濟制度。從小處來看,即具體的政治管治方式、企業制度、城鄉戶籍制度、各類社會福利制度等等。

從大處來看,整個中國改革,雖然社會主義體制不變,但從運作來說,實際上是從改革前的國家主導控制一切,改革為國家逐步放手,由社會、民間自由抉擇。關鍵的爭議在於,國家放手到底放到什麼地步,國家如何從主控一切的角色轉變為監督者的角色。

從小處來看,各項政治經濟社會制度措施,既是因,亦是果。為了解決一個眼前的社會問題,需要創設一項制度。結果解決了這個問題後,又會帶來新問題,因此又需要改革這項制度。比方說,建國後,為了迅速走向工業化的道路(面對問題),將所有大中型企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也就是說國營化(創設制度)。結果在很短時間內就建立起新中國的工業體系(問題解決)。但是,經過幾十年的實踐後,完全由國家主控的工業體系變得日漸死板,效益低落(新的問題)。因此,改革開放從這部分來說,就是容許民營企業的發展,建立新的國有企業體制(新的制度)。因此,整個改革,實際上就是「問題─制度─問題─制度」的變遷過程。所以說,抓住制度變遷,就是抓住了中國議題的核心。

有讀者可能反對,認為造成各種問題的成因有很多,豈能只歸因於制度?同樣,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很多,包括社會、公民本身的行動,豈能只指望政府制度?我不是說只源自制度、只指望制度,我強調的是,制度是所有原因之中最重要的,制度是所有指望之中最重要的。因此,掌握制度的新舊變遷,比其他非制度的因素來得更加要緊。如果不了解企業制度的變遷,如何探究中國的工業經濟議題?另外,從教學的角度來說,制度內涵,什麼是制度,對於中學生來說,最為抽象,最難理解,這是要着意攻關的。

還有一點讀者可能不同意,中國單元分為兩主題:中國政經問題和中國社會文化問題。前者制度重要,後者難道也以制度變遷為教學核心?

我的意見是,制度變遷一樣重要,詳見下期。

 

 

(2011年4月1日 大公報 A29)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