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國民素質的「萬金油」論斷

通識科要教學的議題、概念有很多,又要追趕熱門時事, 課時很緊。故此,無法真的對每一個議題都深入探究一番。化繁為簡,甚至過度簡化,成了不得已而為之之舉。因此,每個議題當前最流行的輿論看法,成為教師教授學生掌握議題、儲備例子的最簡便方法,簡直是「通識即食麵」。

根據通識課程指引,中國單元包括兩大部分:政經議題和文化議題。說起社會文化,自然提到國民素質;說起國民素質,又自然提到柏楊先生的著名論斷——髒、亂、吵。於是乎,這三字斷言,成為分析中國國民素質的最好引用語,即學即用的思想快餐。只要題目問及國民素質,這「三字經」就肯定用得上,形同解題的萬金油。

中國人真的髒、亂、吵嗎?真的只有中國人才髒、亂、吵嗎?中國人真的一直在髒、亂、吵之中沒有改變過嗎?

中國人的確有髒、亂、吵,只要13 億人口中有百分之一是髒、亂、吵,都有1300 萬人髒、亂、吵。還是溫總說得好,任何小問題,乘以13 億,都會成為大問題。同理,中國人當中有百分之一的人是體面、優雅、有禮,也會有1300 萬。問題是你碰巧撞見哪個百分之一。

柏楊的論斷,最大的問題不在於這三個字上,而在於他把這三字經現象說成民族特性、民族劣根性。任何去過發展中國家旅行的人,都會見識過其他國家民族的髒、亂、吵。任何讀過狄更斯、馬克吐溫、雨果等西方作家小說的人,都會了解到,西方國家在過去數百年發展過程中,不一樣經歷過髒、亂、吵的階段嗎?何以這三字真言變成我們獨有的「國粹」了?現在去巴黎、倫敦地鐵,吵是少見了,但髒、亂還是風味依舊;北京、上海、廣州、香港地鐵有髒、亂、吵嗎?柏楊先生所處年代,正值中國天災人禍,加上他老人家個人的慘痛經歷,因此對國民性格有如此重的批評,可以理解體諒。但如果把他的論斷變成亙古不易的教條,就肯定有違事實。上海世博之初,人流很擠,排隊很亂,結果本地傳媒瘋狂報道,彷彿又找到一個驗證這三字真言的好例子。但是,沒過多久後,世博上了軌道,整體的秩序其實是非常好的。筆者在暑假旺季前往,親眼目睹此景。

通識科能否真的做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關鍵不在於課程本身,而在於老師是為求簡便,順應主流輿論的偏見,抑或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引導學生博學審問、慎思明辨。

 

 

(2011年3月18日 大公報 C03)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