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問中文科、英文科是什麼,人人皆能回答。
同樣問及數學科、物理科、歷史科等按傳統分科的學科,一樣不難理解。
但若問通識教育科是什麼,則令人啞然。即使去問有經驗的通識科老師,也是心中了了、開口難言。
新學制備受爭議,新學制的通識科,則萬千爭議在一身:課程範圍不確定,考評要求不清晰,校本評核太繁複,教學策略不奏效,學生差異極顯著,參考範例不足夠等等,這都是在各種前線教師諮詢會、社會人士簡介會、教學經驗分享會等場合經常提到的問題和抱怨。
教育當局如何應對呢?一如政府推銷其他政策那樣,編織一份日程填滿的諮詢、推廣和分享活動的程序,包括:舉辦教學分享會,培訓工作坊,知識增潤講座,建立分區學校支援網絡,增撥支援學校教學的非經常性津貼,召開教育團體咨詢會、家長簡介會等等。
各項程序不可謂不充足,但縱觀傳媒報導和業內消息,通識科仍舊處於爭議的風高浪尖,樹欲靜而風不息。
歸根結底,通識科的爭議,不是單靠諮詢程序、推廣活動就可以解決的。
這不是一個程序問題﹐這是一個實體問題﹗
這是一個關於界定一門學科的知識、能力究竟為何物的實體問題!
先說能力。高階思維、批判性思考、多角度分析、正反論證、乃至到擴闊視野、融匯所學,一提到通識科的教學內涵,這些充滿「蛋頭」(Eggheaded)味道的術語,就會像咒語法器一樣被祭起,熏得人迷迷糊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示範實例!對於前線老師、同學,以致家長、社會人士來說,最需要的充足的示範實例,可以讓人明白--
怎樣做才是高階思維、批判性思考、多角度分析、正反論證;
做成何樣就只能算初階思維、非批判性思考、單角度分析、單方論證?
正如中英文語文科也是能力導向的,語言運用本身就是一種能力。雖說文無第一,詩無達詁,但絕不等於語言運用的各種能力、技巧就無法客觀說明、具體展示。什麼是修辭法,不同的文體有何特徵,語法規則,用法習慣(Practice),均可舉例解說,方便學生理解學習。為何唯獨通識科的各種能力技巧,卻是總是停留在抽象術語的層面?雖然已經有了不少考評作答樣本,但解說還是不足。
與其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深切著明者。
再談知識。通識科鼓勵學生能夠融匯已學過的知識,對現實的社會議題加以分析。問題是,除了在其他學科學過的知識之外,現實的社會議題往往涉及許許多多不是現時中學教育的學科會予以講授的知識概念。例如法治、全球化、民主、社會主義等等,基本上屬於社會學、政治學等非中學學科的知識概念。對於中學生不但難以掌握,而且範圍也不明確。有同學曾笑言:通識真是學海無涯,唯有回頭是岸……
實體問題,不是僅靠做足諮詢、大力推廣這些程序就可以解決的,終究還是要推出實體的方案--哪些能力技巧知識概念是必須的,有何示範例子及解說。通識科爭議,當作如是觀;國民教育議題,其他教改議題,乃至一切社會議題,亦復如是!
(教聯報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