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議員、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會長鄧飛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重要時間節點,天安門廣場舉行盛大閱兵儀式,將歷史、現實與未來糅合為一堂立體而震撼的公民教育課。對香港而言,這是一面鏡子,折射出青少年在國民身份認同、國防安全素養與價值觀養成的必要性和有效路徑:以生動可感的方式滋養家國情懷,將閱兵置於歷史、現實、未來的連續光譜之中,轉化為香港青少年可持續汲取能量、學習經驗的源泉,讓看得見的閱兵成為內化於心的教育。
啟迪現實 昭示未來
從歷史維度看,閱兵是「活的史書」。徒步方隊體現「一老一新」,讓抗戰老部隊的精神血脈與新時代軍事力量的昂揚風貌在同一畫面裏對接;戰旗方隊則以一面面功勳榮譽旗幟,將民族記憶具象化為承載着歷史榮光的符號,接受祖國和人民檢閱。這種以儀式深化理解的方式,對成長於和平環境的香港青少年尤具啟發,香港從來不是民族敘事的旁觀者,而是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參與者。當他們理解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等史實與抗戰全局的內在關連,「我是中國人」的價值歸屬就被血脈相連的民族情感鐫刻在心中。
從現實維度觀之,閱兵是國家綜合實力的「實景課堂」。裝備方隊按照實戰化聯合編組,陸海空天電網多域協同,空中梯隊由預警指揮機、殲擊機、轟炸機等現役主戰型號成列,既呈現科技自立自強的豐碩成果,也讓國防建設與工業體系、科研創新之間的結構性關聯變得清晰。對部分受西方媒體敘事影響而產生認知偏差的香港青年來說,這種具象化的事實展現有助於校準坐標:祖國已非百餘年前的積弱,而是能夠守護每一位同胞安全、支撐香港長治久安的堅實後盾。當自豪感建立於可驗證的能力與制度之上,國民身份認同便會沉澱為穩定的心理資本。
更重要的是,閱兵還具有面向未來的導向功能,國防安全不是遙遠的軍事話題,而是每一位公民都需理解、守護的公共利益。對香港青少年而言,將「看熱鬧」轉化為「懂門道」,需要把閱兵中的秩序、紀律、協作、使命感轉譯為可在校園與社區落地的能力與品格訓練,把國防知識與數學、物理、工程倫理乃至公民素養相互嵌套,構建「愛國、懂國、護國」的內在鏈條。
以情感促知行合一
學校要以「可感」帶動「可思」,再走向「可為」。可感,是讓學生先被儀式的莊嚴、隊伍的整肅、旗幟的歷史與裝備的科技所觸動;可思,是在感性之後引導理性的追問,例如為何中國軍事現代化是民族復興的必要條件,何以國防與經濟、科技、社會之間存在相互成全的結構;可為,則是把思考轉化為責任與實踐:在校園建構有紀律的自治文化,在社群培育互助與合作的公共精神上,在人生規劃上,將個人成長與國家需要緊密連結。教育的終極目標並非把每個人都導向同一條職業道路,而是讓每個人都能以自身之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並參與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守護與建設。
對香港青少年來說,將閱兵的意義與城市的法治精神、科技自強與多元共融相結合,才能形成既有家國情懷又具國際視野的現代化公民擔當。當我們把抗戰精神的堅韌、閱兵隊伍的紀律與香港社會的法治契約相互融合,會看到一條從歷史苦難到制度自信、從個人品格到公共責任的縱深通道。這條通道要求教育者既要有情感的溫度,也要有知識的密度,更要有制度的力度;情感讓學生願意靠近,知識使其理解透徹,制度則保障其能長久、可傳承。
國家的強盛為香港的繁榮提供底氣,未來的責任召喚青年以個體之志參與國家之業。當我們以教育的方式理解閱兵,閱兵也以文明的方式回饋教育,讓下一代在理解中認同,在認同中成長,在成長中擔當。
2025年9月5日 (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