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議員、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會長鄧飛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電影《南京照相館》重磅上映,以獨特視角與深刻內涵,在銀幕上重現那段沉重歷史,其中蘊含的人道主義關懷,不僅觸動着每一位觀眾的心靈,也為香港紀念抗戰勝利賦予了特殊意義。
影片將鏡頭聚焦於1937年南京淪陷後,「吉祥照相館」裏一群普通中國人的遭遇。郵差蘇柳昌、照相館老闆金承宗一家、電影演員林毓秀等,這些原本只求安穩度日的平凡人,因日軍的侵略,命運被無情改寫。他們在生死邊緣掙扎,為了生存被迫為日軍攝影師伊藤洗印照片,卻意外發現了記錄日軍暴行的底片。在這個過程中,人性的複雜與善良被展現得淋漓盡致,這些普通人沒有超凡的能力,卻在良知的驅使下,選擇冒着生命危險,守護這些底片,讓歷史真相得以留存,這是對生命尊嚴的捍衛,也是人道主義精神最質樸的體現。
影片還體現出對戰爭中人性的深度挖掘。日本攝影師伊藤,起初看似有着溫和的一面,與蘇柳昌等人相處時,甚至表現出一些友善。但隨著劇情推進,他的真實面目逐漸暴露,其所謂的「仁義禮智信」不過是虛偽的偽裝,為了掩蓋日軍罪行,他不擇手段。這種複雜的人物塑造,打破了以往抗戰題材電影中對侵略者簡單化、臉譜化的刻畫,讓觀眾看到戰爭如何扭曲人性,也更能理解受害者在那種環境下的掙扎與堅守。而中國百姓們在苦難中相互扶持,在絕境中堅守良知,他們對同胞的關愛、對正義的執著,成為黑暗中溫暖人心的力量,彰顯出人性的光輝。
對於香港而言,《南京照相館》有着特殊的紀念意義。香港在抗戰期間同樣遭受日軍侵略,經歷了痛苦的磨難。電影中展現的中國人在侵略者面前的堅韌、團結與抗爭,與香港在抗戰時期的精神一脈相承。它喚醒了香港民眾對抗戰歷史的集體記憶,讓大家意識到香港的抗戰史是全民族抗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香港社會在銘記抗戰歷史方面做出了諸多努力,從舉辦各類紀念活動到開展歷史教育。《南京照相館》的出現,為香港的抗戰紀念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以生動的影像,讓香港觀眾更直觀地感受那段歷史的沉重,激發大家對歷史的尊重和對和平的珍惜。影片中普通人的抗爭精神,也激勵着香港民眾在當下傳承和弘揚抗戰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
在觀影過程中,香港觀眾能從影片中找到與自身歷史的連接點,無論是香港保衛戰中軍民的頑強抵抗,還是東江縱隊對香港同胞的救助,都與電影中展現的人道主義精神和抗爭精神相呼應。這種情感與記憶的共鳴,讓抗戰勝利的意義在香港社會得到更深刻的詮釋。
《南京照相館》不僅是一部關於南京大屠殺的歷史影片,更是一部充滿人道主義關懷的作品,它以小見大,通過一群普通人的故事,展現了全民族在抗戰中的堅韌與抗爭。對於香港而言,它是一座連接歷史與現實的橋樑,讓香港民眾在紀念抗戰勝利的過程中,銘記歷史、珍視和平,傳承那份永不磨滅的民族精神 。
2025年9月10日 (橙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