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以歷史為炬:香港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的雙重意義

立法會議員、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會長鄧飛

2025年8月,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香港特區舉辦「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主題論壇,行政長官李家超與各界代表齊聚一堂,共同回望那段烽火歲月。這場跨越八十年的紀念,不僅是對歷史的致敬,更在香港國民教育與國際話語權構建層面承載着深刻意義——它以歷史為紐帶,築牢市民國家認同,向世界展現中國抗戰的全民族圖景,為當下的香港注入前行的精神力量。

香港的抗戰歷史是中國抗日戰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這段血與火的記憶,為當下的國民教育提供了最鮮活的教材。李家超在論壇致辭中強調:「香港市民與祖國同胞血脈相連,一直並肩作戰。」從抗戰時期的物資運輸、人員營救到前線作戰、航道捍衛,香港從未缺席民族救亡圖存的壯闊史詩。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在密林深處開展游擊戰,愛國商人冒着生命危險向內地輸送戰略物資,普通市民自發組建救護隊支援前線等等,無數香港兒女用行動證明,這片土地始終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

這些歷史細節的挖掘與傳播,正是香港國民教育的核心要義。特區政府將抗戰精神傳承與愛國主義教育、國家安全教育、中華文化教育相結合,絕非偶然。當青少年走進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觸摸當年戰士使用過的槍械、看到泛黃的物資運輸地圖時,歷史便從教科書上的文字轉化為可感知的記憶;當他們參與專題展覽、觀看抗戰題材電影,聽老兵後人講述先輩「不惜犧牲性命保護同胞」的故事時,抽象的愛國情懷便具象為一個個有血有肉的英雄群像。

更具深意的是,特區政府組織香港青少年走訪內地軍事設施、抗戰歷史遺址的舉措,搭建起跨越地域的歷史認知橋樑。當孩子們站在盧溝橋的石獅旁,聽講解員講述「七七事變」的槍炮聲;當他們走進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在遇難者名單牆前靜默沉思,香港抗戰史中「運送物資、營救人士」的局部記憶,便會與整個中華民族「抵御外侮、浴血奮戰」的宏大敘事產生共鳴。這種共鳴的產生,正是破除歷史認知碎片化、培育完整國家觀念的關鍵——讓年輕一代明白,香港的命運始終與祖國緊密相連,愛國情懷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植根於血脈的歷史基因。

另外,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敘事中,長期存在着「西方中心論」的偏頗。一些西方史料有意無意地淡化中國戰場的重要性,忽視香港作為「遠東抗戰樞紐」的戰略價值。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為香港提供了一個重構歷史敘事、發出中國聲音的重要契機。

香港在抗戰中的獨特地位,本身就是打破西方敘事壟斷的有力證據。在當時作為遠東重要港口,香港既是日軍南下的戰略目標,也是中國獲取國際援助的「生命通道」。抗戰初期,大量國際援華物資經香港轉運至內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香港淪陷,但港九獨立大隊仍堅持游擊戰,不斷襲擾日軍補給線,為盟軍反攻爭取時間。這些歷史事實,清晰地證明瞭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香港則是這一戰場的關鍵節點。

在主題論壇上,香港與內地的專家學者、老兵後人共同梳理歷史細節,這種跨地域的學術交流具有重要國際意義。當香港的歷史學者用英文發表論文,向世界介紹「香港市民與祖國同胞並肩作戰」的史實;當老兵後人在國際場合講述先輩「保護同胞、支援抗戰」的故事,這些具體而微的敘事,便能填補西方史料中的東方空白。香港作為國際化都市的獨特優勢,使其能夠成為連接東方歷史記憶與國際話語體系的橋樑——用世界聽得懂的語言,講述中國抗戰的真實故事。

更重要的是,紀念活動所傳遞的「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理念,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國智慧。在當前世界面臨單邊主義、霸權主義抬頭的背景下,香港以抗戰歷史為鏡,倡導銘記戰爭傷痛、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立場,具有超越地域的普遍價值。當國際社會看到香港通過展覽、電影、實地考察等多種形式傳承和平理念,看到年輕一代在歷史教育中培育理性愛國精神,世界便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國銘記歷史,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守護和平;中國強調民族精神,不是為了搞民族主義,而是為了凝聚捍衛人類共同價值的力量。這種理念的傳播,正是提升國際話語權的深層邏輯——用歷史事實構建價值共識,用和平願景贏得國際認同。

從國民教育的「築基」到國際話語權的「發聲」,香港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的意義,早已超越了單純的歷史回顧。它既是對「香港從未缺席民族抗爭」的歷史確認,也是對香港始終與祖國同行的現實註解;既是培育市民愛國情懷的精神工程,也是參與全球歷史敘事構建的文明實踐。八十載光陰流轉,烽火硝煙早已散盡,但抗戰精神中蘊含的愛國情懷與和平理念,依然是照亮香港前行的精神火炬——讓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在銘記歷史中凝聚力量,在面向未來中堅定方向。

2025年8月28日 (橙新聞)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