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十六日星期日﹐不少媒體轉述報導﹐教育局心理學家在教育局網誌上撰文表示,新學年開始,學校應為新入職教師安排培訓,瞭解如何識別學生的自殺警號及適切處理,學校亦應安排教育心理學家為全體教師舉行校本分享,加強教師對「守門人」概念的認識。換言之﹐新入職的老師將會接受關於處理學生精神健康問題的培訓﹐包括學習如何識別有自殺傾向的學生。
學生的精神健康﹐是關乎學生人格成長﹐廣義上可以講屬於德育和群育的範疇。本來﹐輔導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是教育的應有之義﹐正所謂德智體群美﹐教育應該五育並重。但在教學實踐之中﹐這方面的工作至少面對以下的困難處境﹐未必為外人所知﹕
第一﹐雖然理想的教育是五育並存﹐但在現實之中﹐教師的分工﹐學校不同崗位的分工﹐卻不是這樣的。教師是依照任教不同學科來分工的﹐例如中英數﹑文理商﹑音體美等學科﹐並不是按照學生的精神健康﹑行為模式和人格特徵來分工﹐可以有德育和學生成長輔導的老師﹐但首先他們是任教不同科目的老師。這種分工上的設計﹐其實已經隱含了在五育之間存在輕重之別﹕智育﹐或者講以學業成績為評估指標的智育﹐無論你中意與否﹐都成為學校教育和教師工作的重中之重。
更為現實的是﹐好多時當家長和社會人士衡量一間學校是否是好的學校時﹐也很自然以學業成績作為最重要的指標(未必是唯一指標)。當然﹐近年也時常提倡關愛教育﹑關愛校園。但當學校有情緒欠穩定的同學﹐先不要講是否精神健康有問題或者SEN有特殊教育需要﹐甚至有自殺傾向的同學﹐相對健康的學生的家長﹐亦難免對這個校園學習環境有所顧慮﹐能夠做到包容﹐當然值得like﹐但做不到﹐無論學校抑或什麼人都好﹐都好難苛責這些家長和同學﹐畢竟家長都只是想自己的孩子能夠平平穩穩﹑開開心心在校園渡過而已﹐其實真的沒有義務去遷就其他有需要的同學和家長。
因此﹐學校就面臨兩個解決方向﹕一是儘量避免招收有潛在精神健康問題﹑SEN的學生﹐集中教授學習基礎好﹑行為無異常的學生﹐從而保持好的成績﹑高的banding。如果萬一真的有這類同學在校﹐能夠應付﹐不能應付﹐就勸喻家長將同學轉去「更適合他/她發展」的學校。二是真的招收了很多這類同學﹐如果學校把辦學定位為專門教導這類同學﹐問題是能否有足夠多具備專業能力處理這類問題的老師呢﹖更準確地講﹐是否有足夠多願意把教師專業發展定位在這方面的老師呢﹖是教學生取多幾個5**﹑取多幾個學界獎項來得滿足﹐還是用最大的耐性﹑愛心去輔導教導好有精神健康問題需要的同學呢﹖特別是在每週標準課節二十八節﹐同時要負責課外活動﹑行政工作的壓力之下。
我好肯定一點﹐教育界的確有一批老師是堅守崗位﹐用最大的愛心﹑耐性和專業來關顧這些有需要的同學﹐但我們的社會﹑業界又有沒有對這些學校和老師作充份的肯定﹐而不是兩眼只盯著成績優異的名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