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打造國際人才集聚高地 是港版千人計劃?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中的第27項表示「支持香港、澳門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健全香港、澳門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揮作用機制」。今年特首施政報告已自覺把上述決定融入其中,宣布成立由政務司長任主席的,包括教育、創科和人才3個政策局組成的委員會,落實三方面工作的聯動,既落實上述「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的要求,又落實三中全會決定中的第四部分裏,第13至15項關於教育、科技、人才的3項決定,令人印象深刻,值得「點讚」。
國際高端人才標準不能低於千人計劃
 
但到底什麼叫國際高端人才?我記得在中央宣講團為特區政府官員、立法會議員等舉行的三中全會宣講問答環節上,也有官員問及這個問題。個人意見認為:高端人才應該有別於其他優才、專才,甚至有別於高才通。不妨以當年內地推動「千人計劃」的人才定義標準作參考:
(1)在國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擔任相當於教授職務的專家學者;
(2)在國際知名企業和金融機構擔任高級職務的專業技術人才及經營管理人才;
(3)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或掌握核心技術、具有海外自主創業經驗、熟悉相關產業領域和國際規則的創業人才;
(4)國家急需緊缺的其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
 
簡單講就是兩大類別:高端的科研人才(尤其有機會提名和獲取諾貝爾獎的),以及高端的大企業創業者或高管。今天香港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的標準,不能比當年「千人計劃」的標準為低。特別是在今天地緣政治環境裏,美國所謂的「中國行動計劃」,導致很多美國華人學者深感新冷戰的寒風凜冽,紛紛離開或者計劃離開美國。所謂彼捨我取,這正正為香港打造高端人才集聚高地,提供前所未有的時機。
 
3點真正難處
 
其實真正的困難之處可能不在地緣政治,而在以下3點:
(一)特區政府可以發揮什麼作用?就算政府可以擔當類似「獵頭公司」的作用,但畢竟特區政府不同內地,不可能成為高端人才的直接用人單位,也不可能直接把引入的高端人才分配到各大學和企業。那麼可以做些什麼以吸引和留住人才?這是需要特區政府深入思考和策劃執行的。
(二)「產學研」仍有薄弱環節存在。香港的教育和研究都位列世界前端,這一點無庸置疑。根據美國史丹福大學及出版社Elsevier早前公布的「2024年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排行榜數據,全港共有1534名學者入選「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較去年增加80人,更有13人打入所屬學科領域的全球十大,其實香港本身也擁有大量高端人才。但若要把研究成果變成產業鏈和市場化,則仍是本港薄弱環節,尤其香港並無成熟的知識產權交易平台。把研究成果轉變成產業的平台和途徑,仍比成熟的創科經濟體來得單調。高端人才是否來港或留港,可能更多是關心有沒有更佳的研發環境和成果轉化環境,而不是關心是否懂得粵語、如何融入社區之類的家庭瑣事。
(三)怎樣令市民有獲得感和投入感。簡單來說,市民可能覺得引入高端人才是好事,惟未必明白同自己有什麼關係。無論什麼政策措施,都要自覺同改善民生、提升市民幸福感和獲得感來掛鈎。高端人才來到香港,如果是從事大學高端科學研究的高端學者,能夠為香港學生帶來什麼學習機會、研究機會,從而提升香港學生整體競爭力?引進高端人才是有利於培育本地人才,這兩者不是相互衝突,而是前者促進後者。所謂有名師,更能出高徒!
 
科學地評估人才政策效益
 
倘是跨國大企業高管,甚至是大企業的主要投資者,那麼能夠為香港帶來幾多項目融資機會、帶來幾多優質就業機會及財富效應?特區政府應緊密追蹤研究,精準評估各種人才的輸入,到底能夠為國家發展、為特區民生帶來幾多經濟效應,帶來幾多創新科技的新IP(知識產權)、知識儲備與技術增長?不妨設立經濟乘數效應指數和民生改善指數,以科學地評估人才政策帶來的效益,繼而能夠有力地向廣大市民宣傳,引入高端人才是利國利民的大戰略、好政策!
 
2024年12月6日 (明報)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