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於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首次提及「新質生產力」,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更加將這個重大概念,寫入年度十大工作之首,充分體現中央重視程度,也為國家實現高質量發展指明方向。
何謂「新質生產力」?據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戰略政策室主任盛朝迅的解讀,是指大量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新技術與現代金融、數據訊息等要素緊密結合而催生的新產業、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業態。簡而言之,就是利用顛覆性的前端技術、高新科技,進行產業升級轉型,促成經濟騰飛。
的而且確,國家發展正面臨重重挑戰,對外有百年之未有的大變局,對內亦有人口結構轉變等影響,要推動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就自然要發展「新質生產力」。舉例來說,近年備受關注的人工智能將為各個行業帶來跨越式發展,意味著人工智能與機械人生產結合必然是未來發展趨勢。縱觀多場工業革命,無論是以蒸汽動力、電力,抑或是信息及計算機等要素推動,最終都會大幅提升人類社會的生產能力及效率,令經濟模式產生量同質的變化。
正正因為沒人知曉哪方面技術會改變全人類,國家亦為此下一盤很大的棋,將包括人工智能、量子計算、新能源技術在內的產業同步發展,為接下來隨時發生的升級轉型做好準備。
而事實上,改革開放之後,國家經濟實現高速增長,成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擔心中國模式衝擊其主導的世界秩序,企圖以圍堵、制裁等方式,限制發展,這也導致國家原來倚靠西方國家技術和消費的發展模式無以為繼。由此可見,以「新質生產力」結合國內國外雙循環的新經濟格局,將會是國家未來數十年的政策方向,足以改變一整代以至幾代中國人。
對香港而言,發展「新質生產力」,等同如漁得水。香港實行「一國兩制」,行使資本主義,國內外資金自由流通亦是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與此同時,香港是國家惟一實行普通法的司法管轄區,擁有完善的法律保護和執行機制,與行使大陸法的內地相輔相成,可以吸引普通法國家的投資者。至於教育,全球排名前一百的大學中有五間坐落此地,突顯香港教學水平及科研品質享譽全球。雖然香港在資金、制度等方面有著獨特優勢,但筆者要問的是「香港真的準備好了嗎?」
以教育為例,要推動科教興國,離不開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有力支撐,香港教育開支長期低於本地生產總值4%,社會又較為輕視職業教育,導致幾乎所有學生都朝著升讀大學的目標而努力,形成部分人無法匹配理想工作或收入。除此之外,香港亦出現適齡學童減少,教育政策未有及時把人工智能等教育納為重點,也是影響香港把握「新質生產力」發展機遇的重要一環。
正如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主任鄭雁雄所言,香港具備歷史積澱、基礎條件、獨特優勢和現實需要,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沃土、也是參與國家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前沿。蘇州過後無艇搭,香港絕不能錯失生產力發展叠代的機會,亦不能放過打破西方唱衰香港論調的機會。
2024年3月8日 (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