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應該制定衡量STEAM教育成效的KPI

 
創科興國,教育為本。習主席一直對香港特區發展成為國際創科中心,有着很大的期望,特區政府也即時做出政策上的回應,包括去年施政報告,直接對標國家「十四五」規劃關於八大中心的定位而推出政策;施政報告也推出相關的撥款,為創科中心的發展增添動力;創新科技及工業局也及時提出了《創科發展藍圖》,並提出了未來香港本地生產總值要有5%是來自創科相關的產業這個非常大膽的目標。
 
創科發展需要人才,而人才培養的重要性不亞於人才輸入的重要性。古語有云:大抵有基方築室,未聞無址忽成岑。創科的研發,主力在高等教育階段;但進入高等教育創科專業的潛在人才,他們的基礎培養卻是來自中小學基礎教育。用最通俗的話來講,等到高中學生在報讀大學之時,如果不是修讀理科的,就已經太遲了,很難再有機會報讀大學創科專業了。誠然,近年教育局在推動STEAM教育方面,可以說狠下資源,例如投放3億元助中學辦資訊科技課外活動;6億元注資資優教育基金推STEAM,更容許小學彈性聘用具STEAM專科資歷的教師,以推動校本STEAM等等措施。正如特首一再強調,要以結果為目標,那麼這項STEAM政策也不例外,也應該具有相應的評估成效的KPI目標。
 
筆者在這裏嘗試大膽提出幾個大的KPI目標:
 
目標一,學習STEAM教育之後,是否有更多高中同學願意選修理科科目?如果是,證明當前的STEAM教育的確有助於提升中學生對科學和科創的興趣;如果否,則證明STEAM教育對中學生科學興趣的提升助力有限,至少未足以讓中學生願意報讀理科。2017年徐立之教授領銜發表的《科學、科技和數學教育與香港創新科技的發展》報告,其結論可謂言猶在耳。報告的核心觀點在於,有半數以上的高中生沒有修讀理科科目,造成在報考大學之時,難以報讀科創類的專業。其中一個標誌性的學科,便是數學科的延伸部分,包括延伸一(M1微積分與統計)和延伸二(代數與微積分M2)。數學是理科之母,微積分、代數和統計則是中學教育階段的數學科,銜接大學理工科學及應用科技教育不可獲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M1和M2的選修報考人數,比物理、化學、生物科的選修報考人數更具指標意義。徐立之教授報告提到,2016年修讀M1和M2的同學,只佔所有同學的14%。好了,經過好幾年的STEAM教育之後,目前又如何?翻查考試及評核局每年的統計,從2017年到2023年,修讀M1和M2的學生比例,其實每年都徘徊在14%到15%之間,並無明顯變化。至於物理化學生物三門理科,每屆修讀報考的高中生佔全屆高中生的比例,其實也是高度穩定,大約生物科佔25%、化學科佔22-23%,物理科從來最少,只佔19-21%。數學與物理科相通,數學延伸部分選修的學生少,物理科選修的學生自然也少。好了,平均下來,每年大約是四分到三分之一左右的高中同學是選修理科的,其中只有五分之一有選修數學延伸部分M1或者M2,那麼,能有多少學生會報讀大學理工和應有科技專業?其中又能有多少報讀科創類的專業?
 
目標二,是否有更多成績優良的高中同學願意在報讀大學志願時,是報與創科相關的學系學科?而不是五十年如一日,成績最好的同學都是報讀所謂的「神級學科」。這裏講的神級學科,指的是醫科、法律和金融之類。眾所周知,過去二十多年(回歸前其實一樣)以來,每年的高考或者DSE狀元,都是壓倒性首選醫科,其次是法律和金融之類。筆者不是說這些高端傳統服務業不重要,而是創科類專業完全無法吸引成績最好的學生。這裏背後的原因可以有很多,但有一點至少可以肯定,就是即使推動了STEAM教育多年,也不足以在高中生的職業生涯規劃上「移風易俗」,改變其觀念。當然,這種現象正在緩慢地改變。成績最好的狀元,很少選擇科創類專業,但成績稍微次一等但本身也是屬於好成績的同學,則選擇科創類專業的的確在增多,這可以從每年各個大學的科創類專業透露的招生成績標準和錄取人數可知。另外,隨着內地生報考本地大學的熱潮持續增加之下,這也有間接作用。內地生沒有香港生那種迷戀某個神級學科的情意結,選科方面更加多元,選讀香港的大學科創類專業為數不少,這對於改變本地升學觀念也有正面作用。
 
目標三,是否有更為清晰的STEAM教育課程指引?這個課程指引,不一定非要獨立成科,但必須清晰界定在中小學不同學習階段,同學們應該具備哪些科學素養,從基礎教育階段就涵養學生對創科的興趣和基礎知識,而STEAM教育的教學設計又能如何幫助學生掌握應有的科學素養。教育局和課程發展議會成立了STEAM教育常務委員會,至少已經過了一屆(兩年)。新一屆委員會也已經成立,是否應該加緊這方面的工作?雖然局方曾經提到,小學將成立獨立的科學科,同時引入「高小增潤編程教育」和「初中人工智能課程單元」,這是值得點讚的。目前兩個課程各規定每年應有10-14小時的課程,接下來要跟進的是,是否真的能夠聘請專業的老師來中小學任教?實事求是地說,在人工智能方面具備專業資格和能力的人士,就業選擇眾多,未必樂於到中小學任教。目前容許彈性聘用具STEAM專科背景的老師,到底實際上能夠聘用多少?其教學素質和推動的校本STEAM課程之成效如何?另外,兩個課程都是從2023/24學年開始的,需要密切跟進教學成效的檢討工作,以便隨時改進。
 
目標四,不但要推動各類大中小學的STEAM創意比賽,同時應該融合商業的元素,讓學生在設計創科產品參賽之時,一併考慮產品的市場吸引力和可盈利性。畢竟推動科創教育除了要培養學生對科學技術產生興趣之外,還要培養學生對如何把科學技術用於解決實際生活難題的問題意識和能力,這也是STEAM教育一直非常強調的「創意解難能力」。當然,創科需要基礎科學研究,沒有扎實的理論科學研究,就難以發展出應用科學技術,遑論創科技術。但是,這一點無損培養學生實用科技思維的重要性。在中學階段,初中和高中其實都有商業教育元素。初中階段被列入八大學習領域之一的「科技學習領域」,高中則是企業、會計及財務概論科。雖然都是選修科目,但在推動學生參與STEAM各類比賽之時,也可以適度引入商業教育元素,讓同學們養成思維習慣,不僅要從科技角度如何解決一個難題,而且要從商業角度衡量這個難題解決方案是否具有市場價值,而不僅僅是曲高和寡的大白象。對此,部分廠商會背景的學校做得相當出色,學校不僅培養學生廣泛參加各類STEAM比賽,而且當學生得獎之後,幫助學生把得獎作品申請各類知識產權,既進一步給予了學生更大的成就感滿足感,同時又保護了學生STEAM作品免受侵犯版權(事實上曾經發生過學生得獎作品被不良企業盜用作大規模生產銷售),值得推廣其成功經驗。
 
最後,對於整體科創發展政策方面,筆者再大膽提出一個「逆向KPI」:對於有哪些本港大學和科研機構研究出來的成果,沒有選擇在香港進行產業化、商品化,而是好像當年大疆無人機那樣,改為去其他國家或者地區進行產業化,2015年大疆也在香港科學園設立了研究部門,但後來似乎不了了之。對於這種產學研「甩轆/掉鏈子」的情況,要有及時的檢討機制,檢討是什麼原因造成科研成果「離我而去」,避免大疆教訓再度出現。
 
2023年10月23日 (點新聞)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