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文教非常談/打造國際教育樞紐要把握三重點

 
把香港打造成國際教育樞紐,對於這一點應該沒有太多爭論的了,問題只在於如何打造。這裏存在兩個約束性條件:一是對吸收內地學生的路徑依賴,二是越發不利的國際輿論環境。前者在本欄曾經闡述過,不贅言,本文重點講第二點。
 
首先,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話說一位已退休的常任秘書長級高官親口跟我說,當年她就讀於一所傳統名校,每年全級考第一名的同學都會收到新加坡政府寄來的信,邀請前往當地升讀大學,或資助前赴海外升學,條件是學成後必須到新加坡服務若干年。試想想,該位退休高官中學畢業已是數十年前的事,新加坡政府一早已經瞄準香港中學名校搶人才。在構建國際教育樞紐上,新加坡雖沒有大張旗鼓,卻比香港超前部署數十年,默默抓重點,作精準宣傳,香港現在才追落後,遲是遲了,但未為晚也。
 
化整為零作針對性宣傳
 
其次,不要指望通過影響國際媒體,能夠改變西方世界的反華主流價值觀。特區政府一位部門首長接受電視台訪問時提到一個觀點,就是:直接外訪,接見商會。行政長官李家超去年在泰國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及相關會議後,率領香港商貿代表團繼續訪問曼谷,加強香港與泰國的聯繫和經貿交流;今年又率團訪問了阿聯酋,與當地商會交流;最近亦到訪東南亞國家聯盟三個成員國達成五項成果,包括與新加坡、印尼和馬來西亞;未來將加強與東盟的商貿合作,並探索與不同經濟體合作的商機,長遠亦會研究如何加強本港與非洲國家的貿易。
 
當不少西方輿論都在唱衰香港時,特區政府的做法是官員親身飛到海外,直接向外國商會解釋香港現時整體經濟情況和介紹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與此同時,特區政府也邀請外國商會來港參觀,實地了解大灣區實況,以實際行動來駁斥外媒的失實報道和抹黑,以「讓開大路,佔領兩廂」的策略,化被動為主動,抓重點外國商會作精準宣傳,招商引資,共謀發展,因特區政府也認清一個事實,就是:指望外媒,無異於與虎謀皮。
 
同樣原理,可以適用於教育推廣宣傳。在構建國際教育樞紐的策略上,筆者認為可將重點先放在東南亞國家,繼而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香港的駐外經貿辦可以針對當地名校,作公開資料蒐集和精準對標宣傳。以新加坡為例,2012年新加坡教育部廢除了官方的學校排名,倡導「每所學校都是好學校」,所以新加坡的政府中、小學現今已經沒有官方排名,但大多數家長仍然關注新加坡各個中學錄取學生的分數,無形中形成了一個民間的中學排名榜。香港同樣可以效法當年新加坡的策略,蒐集資料,瞄定當地名校中學作精準部署。
 
台灣地區近年也銳意擴招,於2016年推出所謂「新南向政策」,目的之一是彌補因少子女化造成之生源遞減及人力不足之缺陷,目標對象之一是馬來西亞。目前,馬來西亞學生去台灣讀書有兩條路,第一條路是用僑生身份申請,透過海華服務基金的系統去招生,主要向華文學校做招募。第二條路是用外籍生身份申請,推出「新南向政策」後,外籍新生的福利比僑生多。
 
此外,台灣地區教育部門、「僑委會」和駐外「經濟文化辦事處」等,亦會在馬來西亞辦教育展,其中位於檳城的教育展,還着重設計一個純粹以台灣大專院校為單一參展對象的會場,以吸引學生及家長前來參觀,展覽期間也舉辦赴台升學的說明會、播放各校簡介、提供一對一升學輔導,甚至與個別學校安排專車接送師生及家長,作重點出擊,積極對標。
 
東南亞應成重點合作對象
 
特區政府統計處在六月出版的《香港統計月刊》資料顯示,教資會資助課程(包括研究院研究課程)的非本地生人數,在7年間(2016/17至2022/23學年)由16469人增至21709人,增幅達32%;若按原居地分析,他們主要來自內地,內地生人數在7年間,亦大增35%至16229人。
 
最近亦有消息指出,八大資助大學擬倍增取錄非本地生的名額,由目前20%的上限,增至2024/25學年的40%。以目前本港15000個本科資助學額計算,每年取錄本科非本地生上限,將由3000個提升至6000個。
 
筆者認為,只增八大限額而自資院校不變,將令自資院校經營更加困難,同時內地亦面對人口下降與生源下降問題,若依賴吸收內地學生作為構建國際教育樞紐的路徑,不但加劇香港與內地在生源上的競爭與矛盾,更無助打造香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
 
因此,在這個課題上,可以歸結出三點:1、所謂事在人為,當其他地區早已非常銳意吸收包括香港學生在內的整個大中華區學生的同時,香港必須急起直追,積極有為;2、宣傳不一定是大水漫灌式的,更加重要是採取重點式的精準宣傳策略,化整為零,以求突破,而東南亞地區是香港打造國際教育樞紐的重點方向;3、不能依賴以取錄內地生為重點策略,否則,便成了區域教育樞紐而非國際教育樞紐,這是錯了重點。
 
 2023年8月17日 (大公報)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