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的會議上,討論到大學資助委員會(簡稱UGC)及其屬下的研究資助局(簡稱RGC)的撥款審批機制,尤其是負責審批的RGC委員會和屬下不同研究範疇撥款小組委員會的成員組成。過去兩者在高等教育界和社會上引起一定的爭議,例如委員會和學科小組的主席和相對比例的成員,都是來自海外特別是英語系國家的學者,因此對這些海外學者是否能夠充分理解香港研究所需,尤其是否能理解在「一國兩制」之下,讓香港的學術研究發揮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作用,是否能理解在香港的學術研究能夠促進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令學界和社會人士有所疑慮的。
另外,據本港媒體報道,RGC曾經在2016至2020年間批出586萬元研究經費予有鼓吹「港獨」嫌疑的學者,其中一項約44萬元的研究項目,其成果後來成為反中亂港勢力經常引用的論據,無疑令人覺得,這是用公帑來資助「港獨」的所謂理論建設和政治論述,為「港獨」的宣傳蔓延推波助瀾、添柴加油。這就進一步加深了學界和社會對UGC和RGC撥款機制和組成人員的疑慮。於是乎,社會上要求監管改革之聲此起彼落。
筆者認為,保持和增加香港高等教育在教學和研究水平上的國際化色彩,與促進大學研究對標國家發展需要,以及保障國家安全,這三個方面完全可以並行不悖,完全不是一種必須捨此就彼的對立關係!
促進本地大學教研國際化水準
第一,讓UGC和RGC撥款審批機制能最大程度地促進本地大學教研的國際化水準,應該是一個壓倒性的要求。或者再通俗地說,在延請學者擔任學術撥款審批人員時,尤其是擔任審批小組主席,應該首重他們在其相關學術領域上的國際權威地位,這應該是一個首選的要求,也是一個壓倒性的要求。只有本身是相關領域的權威,才能對該領域的研究發展方向和所需資金有着專業而深刻的判斷和洞察,才能保證該研究撥款能夠最大程度有利於香港在該等領域的研究發展。這一點是不可能將貨就價,除非人家不願意為香港研究撥款擔任審批人員,否則應該以最高學術要求來延攬權威專家。
第二,要把國際化拓展到英語世界之外。這絕對不是某些媒體所渲染的所謂香港高等教育要「去英語化」。恰恰相反,我們不應該只滿足於英語世界的國際化,更要拓展到非英語例如歐陸國家的國際化。誠然,由於歷史的原因,英語國家包括美國和英聯邦國家在國際學術領域上仍舊佔盡很大的優勢。一個未必全面但仍有參考價值的指標:諾貝爾獎(四個理科加經濟學獎)的各國得主人數,截至2021年美國有398名,英國有137名,其他國家幾乎沒有過百名的,基本都是十位數和個位數。但如果以歐盟而不是個別歐陸國家來計算,歐盟則有475名!這就顯示了非英語國家不可低估的優勢。因此,筆者非常支持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提到要把國際化專家網路拓展到非英語國家的觀點。
實事求是地說,英語仍然是最強勢的國際語言,因此英語國家仍舊佔盡國際化方面的優勢,這一點要承認。但不能因為這樣,香港對非英語國家的學術優勢便視若無睹。其實香港並非真的視若無睹,更多只是一種制度慣性,習慣了從英語國家考慮,從而略去了非英語國家。從UGC在七月七日提交給立法會的文件顯示,UGC共有24名委員(包括主席),當中14名屬本地委員,包括傑出社會領袖和學術權威,餘下則為內地及海外委員,當中包括2名來自內地的現任/前任大學校長,以及8名來自全球各地(包括新西蘭、新加坡、瑞士、英國及美國)的學者。這是良好的開始,值得高度讚許,期望UGC和RGC能夠在更全面的國際化延攬專家學者作評審人員的工作上,能夠繼續深化下去!
第三,就是維護國家安全方面。大學研究撥款不僅決定了本地大學教學和研究的發展方向,更涉及數以百億計公帑,所涉公眾利益之重大,是怎麼強調都不為過的。故此,從維護國家安全的角度來保障撥款機制符合國安法和公眾利益所需,本來就是應有之義。香港國安法第九條和第十條等條文規定,包括學校在內的各類機構是有責任維護國家安全和進行國家安全教育的。因此,確保機制符合國安要求,這一點沒有爭議的必要,重點只是如何落實而已。
平衡吸引人才和安全保障需要
筆者認為,既要確保撥款機制和審批人員延攬符合國安要求,同時也要注意一條,要吸取美國當今之高教界採取的麥卡錫主義的教訓,不宜變成對延攬人才的阻遏甚至政治打壓。美國自特朗普上台以來,推出所謂的「中國倡議」(China Initiative),對來自中國的華裔學者採取政治打壓和限制態度。《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最近報道,對1304名華裔科學家進行採訪顯示,72%受訪者感到在美國不安全,61%考慮到美國以外尋求工作發展。這是我們要避免的彎路。中國發展強調彎道超車,其中一條就是要避免重犯西方發達國家曾經犯過的錯誤。有關方面在設計確保撥款審批機制和人才延攬符合國安要求的程序時,要小心拿捏,平衡吸引人才和安全保障的需要。同時,既然美國方面在打壓華裔學者,去彼則來我,這正是我們延攬人才的大好機會!
最後,以秦國李斯的千古名篇《諫逐客書》中的名句作結:「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古人尚且有此胸襟,況乎今人!
2023年7月20日 (大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