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特區政府從行政長官的去年施政報告,到教育局課程政策和創科局的《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足以顯示政府非常重視創科和STEAM教育(下簡稱「創科教育」)。然而,推動學校創科教育面臨三點挑戰,需要對症下藥加以解決:
第一,課程必修與學習減負之間的矛盾。
推動創科教育,其實重點是在基礎教育階段,即中小學。因為到了報考大學之時,就邁向專業分科了,這就意味着學生要直接選擇是否進入創科專業,而不再是培養學生對創科的興趣的階段了。就算同學們不是報讀大學,而是報讀職業導向的專上教育或者高中階段的職業教育,如果想報讀與創科相關的職業教育,但與創科相關的基礎學科知識沒有打好底,例如數學學得不好,只會是望洋興嘆,有心無力。因此,普及創科教育的重點,還是在中小學基礎教育階段,打好知識基礎,尤其是數學和資訊科技學科。
問題是,當今中小學生的學習負擔可以說是越來越重,中英數這些傳統學科固然跑不掉,還有各種非常重要的學習項目,例如歷史教育、國安教育等,現在又加上創科教育,然後諸如音樂、體育、藝術類術科,對於陶冶學生性情,提升學生體格又是不可或缺。結果,樣樣都是重要的,樣樣都有成為必修的壓力和發展趨勢,那麼如何在課程必修和學習減負之間取得平衡,是基礎教育的一個大課題。
第二,獨立成科與化整為零之間的取捨。
筆者一直認為,創科教育的重點在於課程化,即清晰界定不同學習階段,應該具備什麼與創科相關的學習元素,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似乎並無其他地方的成功先例可供參考。根據立法會資料研究組在2023年4月公布的「選定地方的創科教育推廣措施」顯示,新加坡和韓國雖然在創科教育方面很強很重視,但實際上也沒有制定統一的課程,更沒有設立獨立的STEAM學科。
目前世界上並無一個權威的創科教育框架,而根據目前前線學校和一些成功的國家的經驗,創科教育的內涵大致分為三大類:數據科技、生物生命科技和綠色環境科技。在中小學的創科教育中,也是通常在這三個範疇之間取捨,但甚少有學校有能力同時教授這三個方面。因此,要解決的重點在於,就算不講創科獨立成科,也要清晰界定:是否把創科教育的學習元素集中在這三個範疇之內?是否需要增加其他範疇內容?在這三個範疇的教學內容設計上,到底要追求廣泛,還是要追求深入?又深又廣,學生不敷應付,也不可能有足夠課時;深而不廣,或廣而不深,又如何取捨?
第三,尋找師資的困難。
實事求是地說,如果有一個大學畢業生在上述三大創科範疇都具備好強的能力和知識素養,是數據科技專家、生物科技專家或者綠色科技專家,會去中小學擔任創科教育的教師的機會很低。更為符合常理和人性的選擇,要麼是去了創科企業界,把知識轉變為產業;要麼是到大學進行科研和教學;要麼乾脆來個產學研一體化:既當大學教授,又做科技創業。
因此,設計創科教育的課程不難,聘用專業人士擔任中小學教師才難。教育當局當然要加強師資培訓,但不僅僅是對現職數理科教師進行在職培訓,而是探討如何在從大學師資培訓機構提供的教師文憑課程、教育碩士課程等,加入創科教育的學分和科目,甚至通過校長及教師專業發展委員會,將創科教育的教師所必須具備的專業素養,列入教師專業發展標準之中,成為行業標準和師資培訓的依據。專科專教好難做到,但至少可以做到對未來的數理科準教師進行相關的職前培訓。
創科教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也無需再爭論的,關鍵還是要落地,切實面對和解決在微觀操作層面所面臨的挑戰和問題。
2023年7月12日 (大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