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文教非常談/是否鼓勵少數族裔參與公民科內地考察?

 
先說我的觀點:我認為應當鼓勵少數族裔的高中同學參與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下簡稱「公民科」)的內地考察。自從疫情紓緩、社會復常之後,已經落實一年半的高中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教學,其課程指引內明文要求的組織學生回內地交流考察活動,在教育局、中旅社和各中學校長老師的集體努力之下,終於在復活節假期前後,迅速前行,絡繹不絕,所謂教育界眾志成城,無事不成,這一點值得點讚!
 
這裏有一個不大不小的問題,值得教育界和社會關注討論。就是是否鼓勵少數族裔同學們回內地交流考察?如果鼓勵,那麼這裏涉及另一個問題,就是很多少數族裔同學雖然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甚至在香港出生,但不等於他們沒有保留原有祖籍國家的國籍,不等於他們就全部歸化為中國國籍。因此,當他們入境內地時,是需要辦理簽證的。問題當然不在簽證本身,而是涉及簽證費用。據媒體報道,每位同學的簽證費用約1500港元左右,可謂說貴不算貴,說便宜也不算便宜,尤其是不少少數族裔同學來自基層家庭,負擔更顯得沉重。
 
先看大原則問題,為什麼筆者認為應當鼓勵少數族裔同學積極參與內地考察呢?香港雖然以華人為主,但同時也是一個多元種族包容的都會。少數族裔同學無論他們的祖籍母國是印巴,還是其他南亞或者東南亞國家,多年以來,少數族裔已經是構成香港社會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他們中的大部分同學,一如其他華人學生一樣,也是修讀本地課程,也是報考中學文憑試。既然高中公民科是必修必考的學科,既然回內地交流考察是這門學科的必要組成部分,那麼就應該都同為香港人的少數族裔同學一視同仁,鼓勵他們積極參與這門學科的學習,包括回內地交流考察。
 
何況,少數族裔同學很多都是英語或者粵語流利,甚至雙語口語都很好,回到同為粵語區的大灣區內地城市考察,並沒有言語溝通上的困難。相信內地老師同學和社會各界,也會歡迎這些香港少數族裔學生。在內地要碰到外籍人士不難,但要碰到能說流利粵語的外籍同學,則非常罕見。鼓勵少數族裔同學們回內地交流考察,本身就是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人心想通的一個現成的活動,其背後的文化價值,可謂不容低估。
 
其次就是簽證費用問題,目前有三種不同意見:一是鼓勵少數族裔申請歸化中國國籍,從而免簽證回內地(實際上可以辦理「回鄉證」了);二是從教育局給予每間學校的公民科內地交流考察資助額中,為這些同學支付簽證費;三是教育局就着這些同學另外撥款資助其簽證費。
 
教局應考慮予以資助
 
先說意見一,這個意見不是不好,但有點輕重倒置:不宜單純為了豁免簽證費用(輕),而申請歸化國籍(重),這顯得太兒戲了。同時,這裏涉及中國關於是否開放外籍人士移民中國(香港也是中國一部分)的國家政策取態。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國家準備放開外籍人士移民中國的政策,更不存在雙重國籍的政策。因此,香港特區尤其教育界應當審慎處理有關少數族裔同學歸化中國國籍的問題,不宜用這個方法來解決簽證費用問題,當然也無需鼓勵或者反對同學和家長申請歸化,讓少數族裔的家長自己決定,以及向特區政府有關部門查詢和申請便可,我們只負責教育同學,無需在歸化國籍方面的工作畫蛇添足。
 
再談意見二,其實已有教育界人士說得好,這樣一來,等於簽證費用擠佔了其他同學的資助,做法不理想。所以,筆者建議意見三,就是教育局另外撥款,資助少數族裔同學辦理入境簽證。今年度教育局給予中學的整體資助額是1.16億元。2020至21年度全香港中五級學生有49000多人,其中少數族裔學生有1400多人(整個高中有4200多人),如果平均每人簽證費是1500多元,那麼總簽證費也是650多萬,其實也不是一筆巨款,教育局完全可以予以資助。
 
2023年6月21日 (大公報)

分享文章